跨境电商是真的还是假的(揭秘跨境电商骗局)

最近,在各大视频网站,刷到大量的跨境电商广告。比较经典的是一个水杯子,国内卖几块钱,跨境电商卖到国外,都是十多美元或者欧元的。再深入解刨一下跨境电商,即使跨境电商赚钱,人家工厂直接自己做了,何必要凭空多了一个外行扒皮啊!多分析和思考一下,你惦记的是跨境电商的利润,人家惦记的就是你的学费。

最近,在各大视频网站,刷到大量的跨境电商广告。

那些人吹的,跨境电商太好做了,你只要交了学费,就可以轻松赚钱了。不用你发货,不用你做推广,只要按照老师教的轻松赚钱。看看他一天赚了好几千,是否让你心动?

比较经典的是一个水杯子,国内卖几块钱,跨境电商卖到国外,都是十多美元或者欧元的。那简直就是暴利了,能不让人心动吗?

然而,可以如此轻松赚钱的方法,他为什么收2999的学费,他是不是脑子秀逗了,要不就是进水了。要不然谁会把轻松赚钱的机会轻易告诉别人,他告诉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兄弟,自己的亲戚,自己的朋友不香吗?即使收你2999,那如果真的赚钱,一天都可以赚出来了,何必要你的2999。

矛盾就在这里,不让父母、兄弟姐妹、亲戚赚钱,那肯定不赚钱,赚的就是你的学费。你如果相信,就把你当成猴耍,当成低能儿。

再深入解刨一下跨境电商,即使跨境电商赚钱,人家工厂直接自己做了,何必要凭空多了一个外行扒皮啊!工厂没有自己的人吗?没有自己的关系户吗?要平白无故地介绍给一个外人?

多分析和思考一下,你惦记的是跨境电商的利润,人家惦记的就是你的学费。

这都是多少年的低级骗术,不知道为什么好多的平台,为了钱,什么广告都放,明知道是骗人的也放,这和魏泽西事件事件有什么区别?

虽然你在平台赚到一点广告费,你损失的是平台的信誉。一个喜欢和骗子在一起混的人,难道他不是骗子吗?

经过卖家们对比分析,这些骗子大约有以下动机:

1.骗取底薪:这些求职者存在骗取多家公司底薪的嫌疑。

该卖家认为,一位求职者只要同时接几家公司的职位,这个老板那边拿5000底薪,那个老板那边拿3000底薪,多套几家,那么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可以轻轻松松赚取数万元。

目前亚马逊运营岗位,用工需求量大,人才供不应求,有些老板可能就答应了。

2.代运营公司另类运作模式:该情况可能是部分代运营公司“做不下去了”,衍生出来的新模式,本质上就是做代运营工作。

这些代运营公司通过大量注册招聘网站账号,广撒求职信息,有些是兼职信息。同一个求职者同时运营多家企业的店铺,几个月后产品如果做起来了,就可以“挟店”作为谈判筹码,跟企业谈判。

而没有做起来的企业就pass,换一家继续。

3.套取店铺信息及产品信息:持此观点的卖家人数最多。大多数卖家认为,这是一场有预谋的“偷产品”,这些应聘者在接触到足够多的店铺后,轻易获取了店铺中热销产品的所有信息,包括销量、广告投放标准、评论数等等,拿到这些资料之后,求职者就会“消失”。

另外,在这种观点中,还衍生了另一种猜测:这可能是竞争对手派来的卧底,一是套取店铺信息,二是对店铺进行恶意操作,让店铺遭到亚马逊封杀。

无论上述哪种情况,卖家都不太可能接受。因此,大部分卖家在面对这种要求的时候,都会选择拒绝。不过,还是要提醒各位卖家,小心为上。

卖家产品信息被盗事件频发:入职一上午,卷走公司产品数据

大部分卖家对于这种新现象抱有一定的警惕心理,也在情理之中。毕竟,跨境电商行业当中,产品信息被盗窃的现象屡见不鲜。

2018年12月,有卖家曾爆料,在跨境电商行业中,有一伙6人团伙,专门利用入职试用期来盗取其公司的产品信息。

据悉,这个6人团伙每次“作案”,都是分别应聘6家不同的公司。利用许多公司试用期内不签合同的制度,这六人一旦入职后,在试用期期间就会窃取公司产品信息,并在转正之前离职

然后再将窃取的产品信息用到自己的店铺上,同时利用被骗公司的产品UPC码上传产品。

2019年8月,深圳一位资深卖家透露,公司新招聘的一名女亚马逊运营人员,在入职第一天仅仅上了半天班,就在中午趁午休时间离开,未告知任何同事。

该运营人员利用上午半天时间,不仅带走了公司发放的管理手册,而且拷贝了电脑中的许多关键文件,包括选品数据、运营资料等。

公司在反复联系无果的情况下,推断出该员工可能是竞争对手派来的卧底,或者商业间谍。其复制的资料,关涉到公司几个关键产品的数据,落到竞争对手的手中,将给公司造成损失。

于是,这位老板选择报警,最终追回了这些公司资料。

一位观察人士坦言,跨境电商行业中,这种“无间道”做法十分常见。

有些公司的老板,会让自己信赖的亲戚,以运营人员身份入职到竞争对手公司,然后慢慢地将一些关键数据一点一点偷给自家人。

通常,这些老板会跟亲戚沟通好,主要想要得到的是哪几方面的数据,而这些“卧底”获取信息的手段也不一而足,要么是直接拷贝资料,要么是在跟同事沟通交流期间有目的地识记一些关键信息。

最终,这些“卧底”在做了几个月之后离职,但其入职的公司自始至终都不知道自己的产品信息被盗了。

还有一些初创型企业,也会让自己的亲戚到业内大公司“偷师”运营技巧,或者干脆老板自己入职某个公司偷师。

当然,随着业内运营技巧交流的越发频繁,这种“偷师”的效果越来越差。

如何防骗?

针对上述“骗局”,《蓝海亿观网》综合了业内多方观点,整理了一份《防骗指南》,希望能够对卖家朋友们起到一些帮助:

●做好员工背调

在决定录取某个员工之前,希望公司的HR能够对该员工进行详细的背调。比如,针对员工的履历进行必要的查访,如致电简历中提到的前公司,了解该员工是否真的在职过,在职期间的表现等等。

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用人之前把疑虑解决,才是根本。

●对员工信息进行核查

员工入职填写的入职信息当中,尤其是紧急联系人的联系方式,是可以调查出一些问题的。确保紧急联系人真实有效,能够防患于未然,也能在发生意外情况的时候找到能提供信息的人。

●跟员工签订保密协议

防人之心不可无,在员工入职的时候,还是要跟员工签订《保密协议》。在保密协议当中,可以将一些公司认为属于商业机密的信息添加到协议当中,比如公司主要产品的营收数据。

另外,一些特殊的岗位,比如研发人员,还可以签署《竞业协议》,要求员工在离职后三年内不得从事同一行业的同一岗位。

当然,《竞业协议》生效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公司必须在未来三年里,每个月支付该员工在职时工资(包括奖金绩效在内)的30%,而该数字以员工离职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为基准。

同时,竞业协议规范的只是真正能够跟公司形成竞争关系的行业及岗位,对不形成竞争关系的同一岗位并不强求,也就是说该员工在离职之后仍然可以找工作。

具体是否签署,还看公司最终的成本考虑。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