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念吴健雄先生

今天是吴健雄先生诞辰110周年,李政道先生致信纪念吴健雄先生诞辰110周年。1997年5月30日在北京大学举办的“纪念吴健雄”大会上,他曾写下了这个想字。李政道先生将吴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四篇科学论文填写在了“想”字中。1971年起,李政道先生多次提名吴健雄先生为诺贝尔物理学奖候选人,提名原因均为吴先生在β衰变尤其是宇称不守恒中所作的贡献。

今天是吴健雄先生诞辰110周年,李政道先生致信纪念吴健雄先生诞辰110周年。1997年5月30日在北京大学举办的“纪念吴健雄”大会上,他曾写下了这个想字。

李政道先生将吴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四篇科学论文填写在了“想”字中。四篇论文分别是1949年发表的“Beta Decay Spectrum of 64Cu”、1950年发表的“Recent Investigation of the Shapes Beta Decay Spectrum”、1957年发表的“Experimental Test of the Parity Conservation in Beta Decay和1963年发表的“Experimental Test of the Conserved Vector Current Theory on the Beta Spectra of B12 and N12”。

李政道先生解释:“想”字里的第一篇和第二篇论文,吴健雄用实验结果对1934-1948年间物理学界β衰变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做了一个总结,澄清了以前的谬误,否定了科诺平斯基-乌伦贝克的理论,确定了费米的理论,从而把β衰变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上世纪30年代初,费米将量子场论引入对β衰变研究中,建立β衰变理论。

李政道先生于1948年师从费米教授,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他于1949年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将β衰变理论推广到其他相互作用。

在“想”字里填的第三篇文章中,吴健雄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第一次用实验否定了宇称守恒定律,同时也否定了粒子-反粒子对称的假设,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实验。

1957年1月15日,哥伦比亚大学普平(Pupin)物理实验室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宣布宇称守恒这一曾经的物理学基本定律被推翻。照片中前排右起为李政道、吴健雄,后排左起依次为美国国家标准计量局的安布勒(E. AMBLER)、赫德森(R. P. HUDSON)和霍普斯(D. D. HOPPES)。

第四篇文章在这个“想”字的“心”里面,这篇文章所做的工作确立了电磁作用和弱作用结合的新概念,这个里程碑后来促使电磁作用和弱作用相互统一为现在所谓的“电弱力”。

1971年起,李政道先生多次提名吴健雄先生为诺贝尔物理学奖候选人,提名原因均为吴先生在β衰变尤其是宇称不守恒中所作的贡献。

1997年,吴健雄先生逝世后,根据她的遗愿安葬在故乡江苏省太仓市浏河镇。李政道先生亲自提出了墓穴的设计方案并题写碑文以作说明。墓穴安置在水池中,水池中间有两个直径60cm的石球,接通电源,石球会随着水流分别顺向和逆向换换转动,球顶上分别喷出高低不同的水柱。

“按宇称守恒定律,凡是两个左右完全对称系统的演变应该是永远左右对称的,这似乎极合理的定律于一九五七年正月被吴教授钴核子衰变实验推翻了。这建筑中两石球象征两个左右对称的钴核子,而其衰变产生的电子分布由水流代表,它们是不对称的。谨以此纪念吴健雄划时代的重大科学贡献”。

永远怀念吴健雄先生!

参考文献:

【1】李政道,吴健雄和宇称不守恒实验,李政道文选(科学和人文),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