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an,M.,Feliu团队《自然·通讯》,铂在酸性溶液中到底吸附啥?

表面吸附是电催化过程发生的首要步骤,对于顺利完成整个催化反应至关重要。然而,即便是“金属铂在酸性溶液中吸附氢”这种已被收录于电化学教科书的经典过程,我们对它的了解仍然有限。(Pt(111)在0.1MHClO4水溶液中的循环伏安曲线(黑线)与累积电荷密度(红线)。低于0.4Vvs.RHE电位的一对宽峰对应氢吸脱附(蓝区);但也有研究指出,这两对峰应该是羟基吸脱附。

表面吸附是电催化过程发生的首要步骤,对于顺利完成整个催化反应至关重要。

然而,即便是“金属铂在酸性溶液中吸附氢”这种已被收录于电化学教科书的经典过程,我们对它的了解仍然有限。

【经典图像】

将Pt(111)晶面在HClO4水溶液中进行循环伏安扫描,会得到教科书上的经典伏安曲线:

(Pt(111)在0.1 M HClO4水溶液中的循环伏安曲线(黑线)与累积电荷密度(红线)。扫速:50 mV/s。图源:Nat. Commun.)

该循环伏安曲线研究很多,相关解读也已有公认:

低于0.4 V vs. RHE电位的一对宽峰对应氢吸脱附(蓝区);

高于0.55 V vs. RHE电位的一对尖峰对应羟基吸脱附(黄区)(羟基来自水的分解);

两区域中间的电流信号来自于双电层的充放电(绿区)。

但是,铂单晶并不只有(111)一个晶面。

将Pt(111)晶面沿某方向劈开,会形成具有台阶(step)结构的晶面,如(311)晶面。

相同测量条件下,Pt(311)的循环伏安曲线就与Pt(111)大相径庭:

(Pt(311)在0.1 M HClO4电解液中的循环伏安曲线。扫速:50mV/s。图源:Nat. Commun.)

原本在0.8 V vs. RHE的尖峰消失了,并且在<0.4 V vs.RHE的电位区间出现了两对峰。

由于这两对峰的正负电流峰值电位非常接近,应属吸脱附峰。

但问题是,吸脱附了什么?

【分歧】

不少研究认为,这两对峰对应氢吸脱附。毕竟峰的位置落在了Pt(111)表面氢吸脱附电位区间。

但也有研究指出,这两对峰应该是羟基吸脱附。

莫衷一是,因而值得研究。

近日,西班牙阿利坎特大学(Universidad de Alicante)Juan M. Feliu团队等采用CO置换吸附、交流循环伏安、Au@SiO2纳米颗粒表面增强拉曼三大表征手段,判定了Pt(311)表面的吸附物。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如无特别说明,下文结果皆基于Pt(311)晶面。

且为行文方便,我们将0.28 V vs.RHE的一对峰称为第一对峰;另一组在~0.35V vs. RHE的峰称为第二对峰。

【CO置换吸附】

作者们先利用CO置换吸附方法,探究了不同电位下Pt表面吸附物种类。

CO置换吸附的表征原理是利用CO极易在Pt表面吸附,会迫使原本吸附在Pt表面的吸附物脱离。

在CO置换吸附的同时,测量置换过程的电流变化,便能判断出吸附物种类。

他们得到的结果如下:

(CO置换吸附实验结果。下方三图中,正电流对应氢吸附,负电流对应羟基吸附。图源:Nat. Commun.)

上图b展示了0.24 V、0.32 V、0.40 V三个电位下的电流变化。我们详细说说0.24V这个结果(左起第一):

在0.24 V时,10秒前置换尚未发生,Pt表面无变化,故电流为零。

第10秒开始,置换开始,电流升高。至第30秒,置换结束,电流重归于零。

而整个过程得到的电流为正,说明是吸附的氢被CO置换:

Pt–H+CO→Pt–CO+H++e-

0.24 V位于第一峰开始之前,说明此时Pt表面吸附的是氢。

在0.40 V时,置换过程的电流为负,说明是吸附的羟基被CO置换:

Pt–OH+CO+e-→Pt–CO+OH-

(后续OH-应与H+中和成水)

0.40 V位于第二峰之后,说明此时Pt表面吸附的是羟基。

一头一尾说清楚了,我们来看中间0.32 V:

0.32 V时,置换过程的电流首先为负,然后很快回正。

也就是说,在0.32 V,Pt(311)表面同时吸附了羟基和氢。由于电流很快回正,主要吸附物应为氢。

0.32 V位于两对峰之间,说明在第一对峰时,羟基就已参与吸脱附了!

利用峰面积积分得到电荷密度后,作者们估算出在0.40 V时,Pt(311)晶面已有近四分之一的吸附位点被羟基占据。

【更多证据】

羟基吸脱附早在第一组峰时就发生了——这是本文的核心结论。

为了进一步证明这个结论,作者们提供了更多实验证据。

首先是交流循环伏安测试。

这种测试技术能分辨出快吸脱附过程与慢吸脱附过程(快与慢是相对而言)。

氢吸脱附属快吸脱附过程,其吸脱附电流随交流电的频率变化不明显;

羟基吸脱附属慢吸脱附过程,其吸脱附电流随交流电的频率升高而显著降低。

实验结果表明,两峰电流的确都随交流电的频率增大而降低,且第二峰电流下降得更明显。

(部分交流伏安曲线。图源:Nat.Commun.)

因此,两对峰都有羟基吸脱附参与其中。

更为直观的是拉曼结果。

作者们采用的Au@SiO2纳米颗粒表面增强拉曼技术本质上是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使用的信号增强基底是表面包覆SiO2的金颗粒。

(Au@SiO2纳米颗粒表面增强拉曼技术原理示意图。图源:JACS,附后拓展文献)

电位在0.25 V – 0.35 V vs.RHE之间,Pt表面有关羟基的振动峰信号有明显增强,直接表明了羟基的存在。

(拉曼光谱。800 cm-1以上的高亮信号与表面吸附的羟基有关。255cm-1信号可能来自SiO2包覆层。CaF2是仪器测试窗口材料。图源:Nat. Commun.)

(有关羟基拉曼峰的振动模式。图源:Nat.Commun.)

【总结】

所以,羟基在铂上的吸附可在电位<0.4V vs. RHE时发生,无需到0.55 V vs. RHE以上。

下次在探究Pt基催化剂催化析氧或氧还原的机理时,勿忘考虑Pt晶面结构对吸附的影响。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0241-7

【拓展文献】

2019年,厦门大学李剑锋团队曾利用Au@SiO2纳米颗粒表面增强拉曼探究过Pt(311)晶面催化ORR反应时的中间产物,感兴趣的读者请参阅: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