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环境学院赵红艳博士在Science上合作发文揭示国际贸易隐含的土地利用温室气体排放

据估计,土地利用变化及农业生产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约占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五分之一。追踪量化国际贸易隐含的温室气体排放,对于理解排放背后的社会驱动因素,进而推动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和协同减排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大量研究定量估算了国际贸易隐含的能源相关碳排放,但尚未对国际贸易隐含的土地利用排放转移开展系统性评估。

人类的土地利用与农业生产活动在满足人类对各种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同时,其生产过程产生的相关污染物排放也对生态环境及全球气候造成了一定程度影响。据估计,土地利用变化及农业生产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约占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五分之一。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于国际贸易的存在,商品生产过程从最终消费地区转移到生产地区,与商品生产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及减排责任也随之发生跨区域转移。追踪量化国际贸易隐含的温室气体排放,对于理解排放背后的社会驱动因素,进而推动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和协同减排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大量研究定量估算了国际贸易隐含的能源相关碳排放,但尚未对国际贸易隐含的土地利用排放转移开展系统性评估。

5月5日,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赵红艳博士联合中外研究团队在《科学》(Science)上合作发表题为《国际贸易隐含的土地利用排放》(Land-use emissions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的研究论文(Research Article),将全球土地利用综合排放清单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耦合,首次系统揭示了2004-2017年间全球贸易活动中隐含的土地利用温室气体排放及其驱动因素。

研究发现,国际贸易隐含的土地利用排放约占全球土地利用排放总量的27%,其中约四分之三的隐含排放与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相关,四分之一的排放与农业生产过程相关。从国家尺度来看,国际贸易使巴西、阿根廷、印尼等南半球农业大国的土地利用排放增加(这些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相关的碳排放水平往往较高),使欧洲、美国、中国、日本等地区的土地利用排放减少,表明一些工业化地区的消费一定程度引起了欠发达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2004年至2017年间,全球贸易隐含的土地利用年排放量增加14%,主要与贸易量快速增长相关,排放强度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这一增长趋势。

研究揭示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使得温室气体排放发生跨区域转移,因此全球气候治理需各国携手同心:农业大国应当推行农业可持续集约化,在提升自身在全球产业链中地位的同时减少本地土地利用变化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国际社会应当提倡可持续消费,并通过构建绿色贸易体系和国际合作机制,降低贸易中隐含的土地利用排放水平,推动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和协同减排。

图1 国际贸易隐含的土地利用排放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洪朝鹏助理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赵红艳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洪朝鹏助理教授和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史蒂文·戴维斯(Steven Davis)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论文合作者包括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斯坦福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德国慕尼黑大学等多个国内外著名研究机构的科学家。本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支持。

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j1572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