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研究团队发现质量显著偏小的红巨星

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研究团队与悉尼大学研究团队近日在《自然天文学》杂志上发表合作文章,首次发现经历了部分质量转移的红团簇巨星。第一类质量较低的红巨星只有0.5至0.7太阳质量。这项研究包括北师大天文系张先飞副教授、毕少兰教授,以及悉尼大学李亚光博士生。

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研究团队与悉尼大学研究团队近日在《自然天文学》杂志上发表合作文章,首次发现经历了部分质量转移的红团簇巨星。

红巨星是一类处于演化晚期、明亮的恒星。若红巨星处于双星系统中,当红巨星膨胀时,一些物质可以达到伴星的引力范围并被吸走。但是,经历部分物质转移的红巨星与普通的红巨星由于表面亮度和温度极其相似,很难使用传统的研究方法区分。

研究人员使用星震学——对恒星振动的研究——精确确定了红巨星的基本特性,包括演化阶段、质量和半径。在Kepler望远镜观测的7000颗红巨星中,研究人员找到了两类共40颗有异常特性的红巨星:一类质量偏低,另一类亮度较暗。

第一类质量较低的红巨星只有0.5至0.7太阳质量。一般质量偏小的红巨星年龄更大,0.5至0.7太阳质量的红巨星需要显著超过宇宙年龄的时间才能演化到当前阶段。因此它们必然通过其他方式经历过了质量损失。另一类亮度较暗的红巨星具有正常的质量,从0.8到2.0个太阳质量不等,但是它们与正常的红巨星相比,亮度显著不足,研究人员认为这是因为它们的中心核质量偏小,从而提供了较少的核能源以支撑亮度。

这项研究包括北师大天文系张先飞副教授(文章合作者)、毕少兰教授(文章合作者),以及悉尼大学李亚光博士生(文章第一作者,2013级天文系本科生)。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0-022-01648-5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