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大环境学院环境与生态修复团队林蕾副教授在《Analytical,Chemistry》发表论文

此外,MAF-7的刚性结构有效抑制了氮化碳的自发聚集和非辐射能量耗散。因此,OCNP@M7在紫外光照射下表现出强烈而稳定的蓝光发射,绝对荧光量子产率高达95.2%,这是迄今为止所报道的水溶液中荧光氮化碳材料的最高值。

近日,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环境与生态修复团队林蕾副教授在环境分析化学领域顶级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影响因子6.986)上以Supplementary Cover Article形式发表题为:“Boosting Quantum Yield of Oxygen-doped g-C3N4via MAF-enhanced Electron-donating Strategy for Highly Sensitive Sulfadimethoxine Tracing”的论文。

(Anal. Chem. 2022, 94, 14, 5682–5689,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analchem.2c00423)

该研究以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AF-7作为发光助推器,合成了一种具有高荧光发射能力的氧掺杂石墨相氮化碳复合材料(OCNP@M7)。实验研究和密度泛函数理论计算表明,MAF-7的给电子效应显著提高了氧掺杂氮化碳π结构上的电子密度。此外,MAF-7的刚性结构有效抑制了氮化碳的自发聚集和非辐射能量耗散。因此,OCNP@M7在紫外光照射下表现出强烈而稳定的蓝光发射,绝对荧光量子产率高达95.2%,这是迄今为止所报道的水溶液中荧光氮化碳材料的最高值。OCNP@M7可以进一步作为高效荧光探针,用于复杂环境中磺胺二甲氧嘧啶残留物的灵敏检测,线性范围为5 nM至20 μM,检测限可达1.6 nM(S/N=3),灵敏度相较于氧掺杂g-C3N4荧光分析界面提高了近500倍。该方法不仅拓展了石墨相氮化碳纳米荧光探针的功能化定制方案,更为复杂环境中污染物的在线追踪提供了新思路。该工作还得到了学院王国祥教授、何欢教授和许晨敏博士的支持。

论文第一作者王秋苏是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目前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件,获第十六届全国研究生环境论坛口头报告三等奖1项。

责任通讯作者林蕾副教授长期致力于新型环境污染物检测技术的开发,自2019年入职南京师范大学以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9篇,申请发明专利5件并授权1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及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入选2020年江苏省“双创博士”。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