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中心傅伯杰团队在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评估及相互作用方面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傅伯杰研究团队在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变化的抵消效应和相互作用特征方面取得新进展。傅伯杰研究团队通过改进SDGs指数评估框架,量化了各地区2015-2018年各项SDGs的标准化得分,并对各地区SDGs得分的变化特征进行了聚类分析。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傅伯杰研究团队在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变化的抵消效应和相互作用特征方面取得新进展。通过构建适用于中国省域尺度的SDGs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团队评估了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各项SDGs在2015-2018年落实进展的抵消效应;基于作者团队发展的SDGs系统分类框架,量化了各类别SDGs之间及其内部目标间的协同与权衡关系,并确定了对各类SDGs相互作用起显著影响的关键目标,为指导中国加快实现SDGs提供了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国内外著名期刊Science Bulletin和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

2015年联合国发布的17项SDGs,是一套以结果为导向的宏观指导框架,由17项目标(Goals)和169项子目标(Targets)组成。以往研究重在关注中国落实SDGs的总体进展,但却忽视了进展发生停滞甚至倒退的目标或地区,因此有必要阐明各项SDGs或不同地区之间的抵消效应。傅伯杰研究团队通过改进SDGs指数评估框架,量化了各地区2015-2018年各项SDGs的标准化得分,并对各地区SDGs得分的变化特征进行了聚类分析。研究发现,在国家层面上SDGs指数或单项SDGs得分的下降通常代表着超过半数省份得分的下降,而综合得分的上升却可能是由于少数省份得分的增加掩盖了多数省份得分的下降。此外,该研究指出即使在处于不同地理分区的省份,落实SDGs的优势与劣势也会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充分利用SDGs变化的相似性特征来制定可持续管理政策,将有助于促进不同省份SDGs的整体落实。

同时,推进SDGs落实的行动与政策,从根本上取决于理解各项SDGs的相互作用关系,一般包括协同和权衡两种作用类型。然而,有关中国SDGs相互作用的时空变化特征仍未有报道。研究团队利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各项SDGs在2004-2018年的标准化得分数据,从SDGs系统分类框架的视角(将17项SDGs划分为“基本要素”、“期望目标”和“治理”三个类别),量化了不同类别SDGs协同和权衡关系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在空间上“基本要素”和“预期目标”以及“基本要素”和“治理”之间在中国东部省份普遍表现出权衡关系,三类SDGs之间的协同关系主要出现在中西部省份中。研究发现,“基本要素”中的SDG7(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和SDG15(陆地生物)与“预期目标”和“治理”中的各项SDGs具有较强的权衡关系,从而影响了各类别SDGs的整体相互作用特征,同时“治理”与其他类别SDGs的权衡关系主要是受到SDG12(负责任消费与生产)的影响。

此外,在时间上,由于过去十年“基本要素”中的SDG7在各地区的发展不均衡,使得“基本要素”与其他类别SDGs的协同关系逐渐减弱。该研究强调各地区有必要加强SDG12与其他SDGs之间的协同关系,以促进“基本要素”和“预期目标”的协同发展。同时,推进SDG7的落实也将促进地区间的均衡发展。该研究是对目标(Goal)层面SDGs相互作用特征的评估,未来需对SDG子目标(Targets)的相互作用关系开展系统研究。

以上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41007,41991230)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A0604701)等资助。论文第一作者为特别研究助理张军泽博士,通讯作者为傅伯杰研究员。

图1. 中国SDGs相互作用的时空变化特征。(a)SDGs系统分类框架;(b)“基本要素”与“治理”类别SDGs相互作用的空间分布特征;(c)“基本要素”与“治理”类别SDGs相互作用的时间变化特征

文章链接:

(1)https://doi.org/10.1016/j.scib.2022.01.006

(2)https://rdcu.be/cFc7a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