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天文台提出一种提升近地小天体位置测量精度的新方法

张益恭等人还给出了通过结合观测夜晚的实测数据,建立本地运动目标可观测极限视星等估算模型的具体方法,并进一步给出了针对运动目标的观测策略。

11月19日,国际核心刊物《The Astronomical Journa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天体测量技术及应用研究组博士研究生张益恭、王建成研究员等人在近地小天体的天体测量观测研究方面的成果。该研究主要针对地基光学望远镜开展近地小天体的天体测量观测所面临的难点,提出了一种图像融合方法,用于提高近地小天体的天体测量观测精度。

近地小天体的天体测量观测是天体测量学科的一个重要观测研究课题,对开展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近地小天体的探测预警、深空导航等学科领域的研究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历史上近地小天体撞击地球的事件频发,每次撞击事件都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近些年,国际社会对近地小天体的监测预警工作愈加重视,我国也在积极建立近地天体防御体系。对近地小天体开展长周期、多历元的天体测量观测,有助于监控小天体的运行轨道,便于人类能够有充足的响应时间应对潜在的撞击风险。

针对近地小天体暗弱、移动速度快等特点,张益恭等人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对所获得观测资料中的背景恒星和近地小天体图像进行分割,然后分别对分割图像进行位移叠加处理,按照观测时间进行图像融合,融合后的图像不仅包含更多具有较高信噪比的背景参考星和较为理想的近地小天体图像,而且能够避免星像饱和,有利于得到更好的天体测量观测结果。

利用该方法,他们对云南天文台1米望远镜观测得到的近地小天体图像数据进行天体测量归算(结果如图1),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明显地提升近地小天体的天体测量观测精度。

张益恭等人还给出了通过结合观测夜晚的实测数据,建立本地运动目标可观测极限视星等估算模型的具体方法,并进一步给出了针对运动目标的观测策略。

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2173085)和青年项目(11503083)的资助。

论文链接

图1:不同图像融合模式下的天体测量归算结果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