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所及合作者AS,从20年前的天然组合抗体库中筛选到SARS-CoV-2,S蛋白的中和抗体

研究者们发现在20年前构建的天然全人源组合抗体库中含有针对SARS-CoV-2S蛋白的中和抗体。这些抗体分子具有明显的免疫进化特征。这些组合抗体分子具有超强的抑制和中和COVID-19病毒的活性,对治疗性抗体药物以及有效病毒疫苗开发具有指导意义。SARS-CoV-2病毒持续感染引发的新冠肺炎已成为全球性的大流行病,对人类健康,生活以及社会稳定造成了根本性影响。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Richard A. Lerner/杨光团队,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Richard A. Lerner/Ian A. Wilson团队以及英国牛津大学William James团队在针对新型冠状病毒 (SARS-CoV-2)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Advanced Science 上发表了题为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to SARS-CoV-2 Selected from a Human Antibody Library Constructed Decades Ago” 的研究论文。研究者们发现在20年前构建的天然全人源组合抗体库中含有针对SARS-CoV-2 S蛋白的中和抗体。这些抗体分子具有明显的免疫进化特征。这些组合抗体分子具有超强的抑制和中和COVID-19病毒的活性,对治疗性抗体药物以及有效病毒疫苗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SARS-CoV-2病毒持续感染引发的新冠肺炎 (COVID-19) 已成为全球性的大流行病,对人类健康,生活以及社会稳定造成了根本性影响。全面理解病毒的发生、发展,以及开发行之有效的治疗干预措施对当前疫情控制至关重要。暴露在新冠病毒表面的刺突 (Spike, S) 蛋白可以与人类细胞表面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ACE2) 结合,是冠状病毒感染细胞的主要途径。因此S蛋白是体内免疫系统应答的主要靶标,也是疫苗设计和药物开发的重点,越来越多的防控和阻断SARS-CoV-2病毒的疫苗(mRNA疫苗)和治疗性中和抗体药物正在被陆续发现。

组合抗体库技术是通过DNA重排将个体B细胞免疫系统的抗体多样性集合及其抗体应答历史在试管中重构,随机组合并再现的方法。[1] 自20世纪80年代该技术面世以来,已有超过70种单克隆全人源抗体进入临床研究,14种已获批准。

图1. 针对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中和抗体的筛选体系

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杨光课题组和Richard A. Lerner 课题组针对SARS-CoV-2 S蛋白受体结合域 (S-RBD),对构建于20年前的全人源天然组合抗体库(多样性>1011的B细胞集合),利用表位导向开展了多轮竞争筛选,并获得了3个针对S-RBD的高特异性、高亲和力的单克隆抗体。这些抗体分子在假病毒中具有强而有效的中和活性。牛津大学William James团队证实这些抗体在活病毒及其突变中也具有高效的中和活性。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 (Scripps Research) 的Ian A. Wilson团队通过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解析了它们的分子作用机制,发现S-B8和S-E6与ACE2竞争结合S-RBD, 其中起主要结合作用的,S-B8是抗体重链,而S-E6是抗体轻链。通过对抗体的SHM分析发现,与大多数新冠肺炎康复患者体内分离的具有低SHM的靶向RBD中和抗体不同,该组合抗体库产生的抗体具更高的SHM,而且部分SHM 残基是与SARS-CoV-2 RBD结合的关键。有意思的是S-E6抗体的重链是IGHV4-31,在新冠康复患者分离得到的中和抗体中出现较少。他的天然序列结合不强,但是在重链的CDR1区通过SHM产生了一个33NY34序列,这一序列与新冠病毒中和抗体中较为常见的IGHV3-53/3-66的32NY33基序一致。这种由SHM产生的强结合基序揭示组合库中的抗体在人体内可能经历了相似抗原的反复刺激,从而进化出这种强结合的序列。这一现象的发现对研究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及其协同进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图2 抗原-抗体复合物结构分析

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杨光课题组助理研究员强敏、副研究员马培翔、博士研究生李羽以及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 Ian A. Wilson课题组刘合军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Richard A. Lerner、特聘教授杨光和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 Ian A. Wilson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

论文信息: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to SARS-CoV-2 Selected from a Human Antibody Library Constructed Decades Ago

Min Qiang, Peixiang Ma, Yu Li, Hejun Liu, Adam Harding, Chenyu Min, Fulian Wang, Lili Liu, Meng Yuan, Qun Ji, Pingdong Tao, Xiaojie Shi, Zhean Li, Teng Li, Xian Wang, Yu Zhang, Nicholas C. Wu, Chang-Chun D. Lee, Xueyong Zhu, Javier Gilbert-Jaramillo, Chuyue Zhang, Abhishek Saxena, Xingxu Huang, Hou Wang, William James, Raymond A. Dwek, Ian A. Wilson*, Guang Yang*, Richard A. Lerner*

Advanced Science

DOI:10.1002/advs.202102181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102181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