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大基础医学院方超课题组在Nano-Micro,Letters发表封面论文报道淋巴结转移灶靶向治疗的最新成果

肿瘤淋巴结转移严重影响治疗预后。研究表明,粒径小于50nm的纳米载体静脉给药后可渗透进入LN转移灶中。此外,与非靶向载体相比,靶向肿瘤细胞的纳米载体在实体瘤的原发灶中集聚更多,从而提高靶向递送治疗效果。鉴于此,课题组推测通过赋予小于50nm的纳米载体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性,有望增强纳米载体在LN转移灶中的积聚和治疗效果。

肿瘤淋巴结(LN)转移严重影响治疗预后。研究表明,粒径小于50 nm的纳米载体静脉给药后可渗透进入LN转移灶中。此外,与非靶向载体相比,靶向肿瘤细胞的纳米载体在实体瘤的原发灶中集聚更多,从而提高靶向递送治疗效果。鉴于此,课题组推测通过赋予小于50 nm的纳米载体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性,有望增强纳米载体在LN转移灶中的积聚和治疗效果。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方超教授团队等在Nano-Micro Letters期刊上以封面形式发表题为“Targeted Micellar Phthalocyanine for Lymph Node Metastasis Homing and Photothermal Therapy in an Orthotopic Colorectal Tumor Model”的论文。研究人员通过表面活性剂剥脱方法(surfactant-stripping approach)制备了曲妥珠单抗修饰的酞菁胶束(T-MP,< 50 nm)。T-MP具有很好的光热转换功能,可靶向性光热消融过表达HER2的HT-29结肠癌细胞。与非靶向胶束(nonT-MP)相比,T-MP在原位结肠肿瘤肠系膜LN转移灶中集聚更多。在手术切除原位肿瘤后,用T-MP微创光热治疗转移性淋巴结,显著延长了小鼠的生存期,其治疗效果与传统的淋巴结切除术相当甚至更好,而后者通常会导致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研究结果表明,靶向性小粒径(< 50 nm)纳米载体(药物)有望成为治疗LN转移的新范式。

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博士后冯海一和博士生袁一航为论文的第一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方超教授和上海市同仁医院普外科孙鹏主任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和上海市转化医学协同创新中心项目的资助。

以上内容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官网: https://www.shsmu.edu.cn/news/info/1006/21262.htm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平台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文章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请与我方联系,我方将在核实情况后对相关内容做删除或保留处理!联系邮箱: yzhao@koushare.com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