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陈士林等揭示了紫苏的染色体基因组,为药用植物的育种改进提供基础

紫苏是一种年轻的异源四倍体唇形科植物,在东亚被广泛用作草药和油料植物。紫苏有褶皱的叶子,在日本被称为紫苏,被广泛用于烹饪目的。ALA是人类必需的脂肪酸,只能通过饮食获得,表明这种植物具有理想的健康益处。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多倍体化以来紫苏的近期进化,解析了高质量的、染色体尺度的紫苏和二倍体的柑橘的基因组组合。

紫苏是一种年轻的异源四倍体唇形科植物,在东亚被广泛用作草药和油料植物。

2021年9月17日,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陈士林等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Incipient diploidization of the medicinalplant Perilla within 10,000 years”的研究论文,报告了四倍体(Perilla frutescens)和AA二倍体祖先(Perilla citriodora)的高质量、染色体尺度的基因组。

多倍体化或全基因组重复在被子植物中很普遍,由此产生的遗传冗余是物种多样化、表型创新、环境适应和长期进化的关键驱动因素。最近的证据表明,多倍体化的发生比估计的要频繁得多,涉及大多数陆地植物系。多倍体化是一种基因组冲击,导致基因表达失调、表观遗传不稳定和减数分裂困难。

一系列的分子事件随之而来,以应对这些成功多倍体化的挑战,对年轻多倍体物种的分析将提供对早期二倍体化在染色体、节段或核苷酸水平的细节的洞察。例如,对大约7500年前形成的油菜(Brassica napus,AACC基因组)的分析表明,在合成亚基因组之间发生了同源交换、基因丢失和表达分歧。在过去的几年中,许多多倍体基因组已经被测序,如花生、草莓和甘蔗。不幸的是,这些已发表的多倍体大多是古老的,至少在几百万年前形成,对初生二倍体化的理解仍然有限。

紫苏是薄荷科的一个新近的异源四倍体物种,起源于中国。该植物因其色彩鲜艳的红叶而偶尔被用作观赏性的被褥植物。紫苏有褶皱的叶子,在日本被称为紫苏,被广泛用于烹饪目的。近几十年来,亚洲美食的流行导致了对紫苏的需求上升。在亚洲国家,紫苏还被作为一种传统的草药处方。此外,紫苏是拥有最丰富的α-亚麻酸(ALA)的植物物种之一。ALA是人类必需的脂肪酸,只能通过饮食获得,表明这种植物具有理想的健康益处。

紫苏的分类是利用形态学、农艺学或化学特征进行的,往往造成命名的混乱,因为品种之间的区别是模糊的。从核型上看,紫苏属由一个四倍体种P. frutescens(2n = 4x = 40)和一个二倍体种(2n = 2x = 20)组成。有人认为P. citriodora是P. frutescens的二倍体供体,而关于第二个二倍体祖先的信息却缺失。

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多倍体化以来紫苏的近期进化,解析了高质量的、染色体尺度的紫苏和二倍体的柑橘的基因组组合。对中国和国外的191个四倍体品系以及7个二倍体品系进行重新测序,用于推断种群结构和核苷酸、片段和染色体水平的进化。然后测量了自多倍体化以来的核苷酸突变的模式和速率。最后,利用高分辨率的多态性数据,通过GWAS确定了紫苏叶色变异和种子油ALA含量的候选基因。

参考文献: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1-25681-6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平台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文章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请与我方联系,我方将在核实情况后对相关内容做删除或保留处理!联系邮箱: yzhao@koushare.com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