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Advances,|,中国药科大学李斯文团队开发了新型的肿瘤疫苗,靶向脾脏的多功能抗原载体

肿瘤疫苗需要克服的主要障碍是缺乏通用性和免疫诱导效果。诱导多能干细胞表达与多种类型肿瘤相同的各种抗原,为广谱癌症疫苗提供了有希望的来源。脾脏包裹的受损红细胞膜可作为抗原传递者,增强获得性免疫。因此,该研究可能为临床实践提供有效的肿瘤疫苗的前瞻性策略。

来源:iNature(ID:Plant_ihuman)

肿瘤疫苗需要克服的主要障碍是缺乏通用性和免疫诱导效果。诱导多能干细胞 (iPSC) 表达与多种类型肿瘤相同的各种抗原,为广谱癌症疫苗提供了有希望的来源。脾脏包裹的受损红细胞膜可作为抗原传递者,增强获得性免疫。

2021年8月25日,中国药科大学李斯文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题为“A splenic-targeted versatile antigen courier: iPSC wrapped in coalescent erythrocyte-liposome as tumor nanovaccin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将修饰的脂质材料用于扩张红细胞膜以制造聚结纳米载体,既保留了红细胞膜的生物学特性,又弥补了载药量不足的缺陷。

包裹iPSC蛋白后,纳米疫苗iPSC@RBC-Mlipo在小鼠体内表现出明显的脾脏蓄积、全身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激发、有效的肿瘤扩张和转移抑制作用。因此,该研究可能为临床实践提供有效的肿瘤疫苗的前瞻性策略。

肿瘤免疫治疗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快速诱发非特异性或特异性免疫功能,激活相关免疫细胞和因子来攻击肿瘤组织,是癌症治疗及肿瘤相关领域正在进行的研究热点。其中,肿瘤疫苗可以通过呈递肿瘤相关抗原激发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来预防和治疗癌症。尽管肿瘤疫苗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广谱效应、特异性靶向能力、高效免疫动员等诸多障碍,这将是肿瘤疫苗领域面临的严峻挑战。

近年来,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的制备技术广泛应用于器官移植等领域。iPSCs 和癌细胞具有共同的表位,并且 iPSCs 共享一个更大的癌症相关表位库,这表明基于它的疫苗可以为免疫系统提供大量的肿瘤抗原,因此在多种癌症中建立广谱抗肿瘤免疫以实现持久的肿瘤消除,但作为疫苗的完整细胞存在严重缺陷,例如:(i)具有分化能力的 iPSC 必须用使用前进行丝裂霉素 C 或 γ-辐射以避免致瘤性,因此作为疫苗的完整 iPSC 具有潜在的安全隐患 ;(ii) 完整的 iPSC 的大小为 10 至 15 μm,相对较大的大小使得注入体内后容易被肺和其他组织拦截;(iii) 拦截还会导致完整的 iPSC 和免疫细胞之间的接触不足。

脾脏是一种重要的淋巴器官,含有多种免疫因子,如抗原呈递细胞 (APC。因此,脾脏靶向可以激发有效的全身免疫反应来攻击肿瘤组织。此外,脾是人体重要的“过滤器”,也是人体的“血库”。当血液输送到脾脏时,红细胞就会被“分流”;即新生红细胞由于细胞膜的变形能力强,可以继续留在血浆中并通过脾脏,老化或受损的红细胞会被吞噬细胞拦截并清除。因此,提示使用受损的红细胞膜可能具有“靶向”脾脏滞留的潜力。

然而,红细胞膜载药效率低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在此基础上,应用含有磷脂双层的脂质体与红细胞膜融合。融合给药不仅保留了红细胞膜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靶向脾脏的能力,而且克服了载药缺陷。同时,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近年来频繁出现在临床治疗中,这意味着它具有优越的临床转化潜力。甘露糖和甘露糖受体对可以识别和捕获抗原分子,促进抗原呈递,并调节免疫细胞的成熟和分化。

在这项研究中,报告了一种基于红细胞膜融合甘露糖脂质体并包裹 iPSC 蛋白的强大纳米疫苗 iPSC@RBC-Mlipo,可以在脾脏充分积累,通过甘露糖受体与 APC 积极整合,并引发抗肿瘤免疫。随后,成熟的APCs通过抗原交叉呈递激活淋巴细胞,然后攻击癌细胞。结果表明,该疫苗能有效激活免疫系统,抑制肿瘤的生长、转移和复发。总体而言,iPSC@RBC-Mlipo 可能是一种高效的多功能肿瘤疫苗,在癌症治疗中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参考消息:

http://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7/35/eabi6326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平台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文章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请与我方联系,我方将在核实情况后对相关内容做删除或保留处理!联系邮箱: yzhao@koushare.com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