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教授团队在环境微/纳米塑料的生态毒理学效应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期,海洋学院王俊教授团队以环境中新型污染物微/纳米塑料为研究对象,分析微/纳米塑料在环境中的分布、生态毒理效应、环境变化对生物行为的影响及微/纳米塑料降解机制等方面连续发表4篇中科院一区Q1高水平论文。本研究以广州某城市环境为采样点,收集了为期一年的大气干湿沉降样品,并分析了大气中微塑料的丰度和物理化学特征。

近期,海洋学院王俊教授团队以环境中新型污染物微/纳米塑料为研究对象,分析微/纳米塑料在环境中的分布、生态毒理效应、环境变化对生物行为的影响及微/纳米塑料降解机制等方面连续发表4篇中科院一区Q1高水平论文。

5月20日,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影响因子:9.038,中科院一区Q1)上发表了题目为“Atmospheric transport and deposition of microplastics in a subtropical urban environment”的研究论文(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1.126168)。

本研究以广州某城市环境为采样点,收集了为期一年的大气干湿沉降样品,并分析了大气中微塑料的丰度和物理化学特征。研究发现,微塑料的大气沉降通量处于全球中等水平;在大气干湿沉降样品中可观测到纤维、碎片、薄膜和微珠四种形态的微塑料,研究表明纺织品可能是大气微塑料的主要来源。对大气的后向轨迹分析发现,城市河流可能是大气中微塑料的“二次来源”,降雨和刮风加速了大气中微塑料的沉降作用。

海洋学院青年教师黄玉妹为论文的第一作者,王俊教授为通讯作者。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2077364,41703095)、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2021A1515011568)、广东省科技计划 (2019A141405034)、国家重点研究和国家发展计划(2018YFD0900604)、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专项人才经费(2018)、广东省高校重点科研项目(2019KZDXM003 和 2020KZDZX1040)。

5月24日,在地学与环境科学领域国际知名期刊Gondwana Research(影响因子:6.174,中科院一区Q1)上在线发表题目为 “Toxicological effects of nanoplastics and phenanthrene to zebrafish (Danio rerio)”的研究论文(https://doi.org/10.1016/j.gr.2021.05.012)。

该研究利用纳米塑料颗粒与有机污染物菲共同暴露斑马鱼胚胎,评估纳米塑料和菲对斑马鱼胚胎的致死和亚致死性效应,分析其对生物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评估了纳米塑料在环境中的生态风险。

海洋学院博士研究生许开航为论文第一作者,王俊教授为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D0900604)、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专项人才经费(20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077364)和广东省高校重点科研项目(2019KZDXM003 和 2020KZDZX1040)的资助。

6月8日,在高水平学术期刊Water Research(影响因子:9.130,中科院一区Q1)上发表了题目为“Interaction of nanoplastics with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 in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A special reference to eco-corona formation and associated impacts”的论文(https://doi.org/10.1016/j.watres.2021.117319)

本论文介绍了水环境中纳米塑料颗粒与胞外聚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对生态电晕(eco-corona)的影响机制,解析了生态电晕和生物电晕之间的区别,强调了影响生态电晕性质的多个理化参数,介绍了表征和量化生态电晕的方法,该研究为理解生态电晕和开展微/纳米塑料在水环境中复杂的生态效应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海洋学院留学生Muhammad Junaid为论文第一作者,王俊教授为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D0900604)、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专项人才经费(20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077364)和广东省高校重点科研项目(2019KZDXM003 和 2020KZDZX1040)的资助。

6月12日,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影响因子:9.038,中科院一区Q1)上发表了题目为“Microplastic degradation methods and corresponding degradation mechanism: Research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的论文(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1.126377)。

该论文集中介绍了环境中微/纳米塑料的几种主要降解方法(直接光降解,光催化降解,电化学氧化降解和生物降解)及相应的环境降解机制,综合分析了每种降解方法的优势与存在问题。另外,该论文针对环境中微/纳米塑料的降解给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为后续开展环境中微/纳米塑料的降解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海洋学院博士后杜豪为论文第一作者,王俊教授为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D0900604)、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专项人才经费(20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077364)和广东省高校重点科研项目(2019KZDXM003 和 2020KZDZX1040)的资金支持。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平台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文章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请与我方联系,我方将在核实情况后对相关内容做删除或保留处理!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