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丨表面等离激元阵列结构,原理、制备、特性及其应用综述

金属表面等离激元阵列结构是实现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重要平台,并可通过灵活调节其形貌及结构参数来获得丰富的光学性质,以满足不同领域的应用需求。同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电化学针尖增强拉曼光谱,为从纳米尺度表征表界面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并撰写了表面等离激元拉曼光谱相关的综述论文。

近日,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任斌教授课题组撰写了表面等离激元阵列结构相关的综述论文,以“Metallic Plasmonic Array Structures: Principles, Fabrications,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为题,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 DOI: 10.1002/adma.202007988。该篇综述为庆祝厦门大学百年校庆专刊论文之一。

微纳加工技术迅猛发展促进了纳米光学的蓬勃发展。金属表面等离激元阵列结构是实现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重要平台,并可通过灵活调节其形貌及结构参数来获得丰富的光学性质,以满足不同领域的应用需求。本综述介绍了各种可能存在于金属表面等离激元阵列结构上的光调控机制,总结了制备金属等离激元阵列的典型技术,并着重介绍了金属表面等离激元阵列结构在折射率传感、表面增强光谱学、纳米激光器及完美光吸收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对金属等离激元阵列领域的挑战和前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任斌教授课题组长期致力于发展纳米光子学领域的新方法与仪器的发展,发展基于全息光学的等离激元材料的制备方法及性质研究(Adv. Mater., 2018, 1706031;Adv. Funct. Mater., 2018, 1802263;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20, 36505; J. Am. Chem. Soc, 2020, 142, 10905;Adv. Optical Mater., 2021, 9, 2001375)。同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电化学针尖增强拉曼光谱,为从纳米尺度表征表界面提供了重要的方法(J. Am. Chem. Soc, 2015, 137, 11928;Nat. Nanotech., 2017, 12, 132; Nat. Commun., 2019, 10, 5544; Nat. Commun., 2020, 11, 4211; J. Am. Chem. Soc., 2020, 142, 1341),并撰写了表面等离激元拉曼光谱相关的综述论文(Nat. Rev. Phys., 2020, 2, 253)。

该论文是在课题组已毕业博士生刘博文教授(现就职于兰州大学)与任斌教授共同指导下完成,第一作者为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17级博士生杨康,2016级博士生姚旭(现就职于福建医科大学)参与了论文撰写。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科技部项目的长期支持,也得到了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和福建省能源材料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嘉庚创新实验室)的支持。

论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002/adma.202007988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平台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文章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请与我方联系,我方将在核实情况后对相关内容做删除或保留处理!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