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经济管理学院研究团队发布中国上市公司违约风险影响因素研究报告

5月24日,经济管理学院迟国泰教授科研究团队在《金融时报》公众号和网站正式发布《中国上市公司违约风险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大数据违约预测的中国上市公司信用特征分析》的研究报告。

5月24日,经济管理学院迟国泰教授科研究团队在《金融时报》公众号和网站正式发布《中国上市公司违约风险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大数据违约预测的中国上市公司信用特征分析》的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我国金融市场交易量巨大,巨额投融资交易亟待建立合理的信用评级体系。研究报告通过大数据实证分析了影响中国上市公司违约风险的关键因素,揭示了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和不同所有制形式上市公司的信用特征和清偿能力之间的差别,建立了以违约概率为核心的信用评级体系,为投资者的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和金融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提供决策参考。

该报告测算了中国上市公司每家企业2000-2018年19年间的违约概率,预测2019-2023年这5年每家上市公司的违约概率,揭示影响中国上市公司违约风险的关键因素;并根据24年信用得分均值进行统计检验得出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和不同所有制形式上市公司的信用特征,同时也给出了未来预测年份的信用特征。

研究发现,根据24年信用得分均值的曼惠特尼U检验结果,不同行业上市公司信用特征如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建筑行业3个行业信用资质最高;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批发和零售行业、其他行业3个行业信用资质居中;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房地产业3个行业信用资质最低。根据未来少数年份的样本预测,2021年和2023年上市公司九个行业均可能存在违约风险,其中建筑行业的违约风险最高。

不同地区上市公司信用特征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等10个地区信用资质最高;河南省、上海、甘肃省等10个地区信用资质居中;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南省等11个地区信用资质最低。根据未来少数年份的样本预测,2021年所有地区上市公司均存在违约风险,其中青海省的违约风险最高;2023年除甘肃省外的其他地区上市公司均存在违约风险,其中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违约风险最高。

不同所有制上市公司的信用特征也非常不同。民营企业、集体企业、外资企业这3类所有制的信用资质最高;公众企业和中央国有企业这2类所有制的信用资质次之;地方国有企业和由协会等实际控股其他企业2类所有制的信用资质最低。根据未来少数年份的样本预测,2021年七个所有制类型上市公司均存在违约风险,其中其他所有制类型上市公司的违约风险最高;2023年七个所有制类型上市公司均存在违约风险,其中集体企业的违约风险最高。

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报告》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启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上市企业各行业造成的冲击,应加大货币政策逆周期的调节力度;应密切加强对上市企业的监管,保护参与股票投资、债券投资等广大投资者的利益;需强化“放水养鱼”意识,提高企业的清偿能力。

该报告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大数据环境下的微观信用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71731003)”和面上项目“大数据环境下的企业违约预警研究:基于参数优化的视角(72071026)”的阶段性成果。报告的执笔人为迟国泰、周颖、袁昆鹏、章彤、李哲。

研究报告全文链接:

http://sem.dlut.edu.cn/info/1005/5344.htm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平台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文章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请与我方联系,我方将在核实情况后对相关内容做删除或保留处理!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