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大研究团队在天然海水电解制氢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研究论文第一作者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生陈洪姣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邹译慧副教授,通讯作者为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纤维新材料研究院惠彬副教授和杨东江教授,青岛大学是唯一署名单位。该研究得到了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近日,青岛大学研究团队在天然海水电解制氢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Top期刊《Appl. Catal. B: Environ.》(https://doi.org/10.1016/j.apcatb.2021.120215),该期刊2020年即时影响因子为18.91。研究论文第一作者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生陈洪姣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邹译慧副教授,通讯作者为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纤维新材料研究院惠彬副教授和杨东江教授,青岛大学是唯一署名单位。该研究得到了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众所周知,地球上海水十分丰富,约占世界总储水量的96.5%,直接对海水进行电解制氢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海水电解制氢面临诸多挑战,比如阳极处析氯副反应(ClER)和析氧反应(OER)之间存在严重竞争,海水中Ca2+、Mg2+、及污染物等在阴极表面形成的沉淀不溶物毒化HER催化剂等。本研究创新提出利用天然多孔木材形成的木基气凝胶作为自支撑载体,通过气凝胶的自模板效应导向构建三元合金导电层,再借助原位剥离技术调控表界面的活性位点,制备的三明治结构纳米电极在碱性天然海水中展现出优良的析氧、析氢双功能活性,在低过电势下即可产生大的电流密度,且能维持长时间稳定。该策略为高效、稳定电解海水制氢开辟了新的技术路线,对氢能系统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平台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文章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请与我方联系,我方将在核实情况后对相关内容做删除或保留处理!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