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纳米医学和生物材料团队在Biomaterials杂志报道生物正交受体提高肿瘤靶向和渗透的研究

使用生物配体的靶向药物递送可以提高肿瘤治疗的准确性。针对这一问题,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替代的主动靶向策略,利用纳米颗粒介导的肿瘤代谢标记用于细胞间递送生物正交化学受体结合体内生物正交反应,增强纳米药物的肿瘤的靶向性和渗透。

使用生物配体的靶向药物递送可以提高肿瘤治疗的准确性。然而,由于一些靶向受体在肿瘤中的缺乏和异质性,主动靶向的策略在肿瘤的靶向和渗透方面受到限制,从而影响了治疗结果。针对这一问题,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替代的主动靶向策略,利用纳米颗粒介导的肿瘤代谢标记用于细胞间递送生物正交化学受体结合体内生物正交反应,增强纳米药物的肿瘤的靶向性和渗透。策略主要通过首先利用代谢前体纳米颗粒(Az-NP)的EPR效应以及肿瘤细胞的代谢工程,在血管周肿瘤细胞上标记上人为引入的叠氮配体。通过血管周肿瘤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囊泡(EV)的转运,叠氮配体可转运到相邻细胞,并进一步扩散到整个肿瘤组织中,并在不靠近血管的细胞上标记生物正交配体。然后,静脉注射水溶性的二苯并环辛炔修饰的二氢卟酚e6(DBCO-Ce6)通过体内生物正交点击反应与细胞表面的叠氮基团反应,该反应高选择性,效率高且不可逆。这种策略使得DBCO-Ce6在肿瘤的积累和渗透增强,随后通过光动力疗法的激光照射提高了治疗效率。该研究通过EPR效应与生物正交点击化学相结合的纳米颗粒介导的代谢标记,结合人工叠氮的配体靶向策略可为增强肿瘤靶向和渗透提供一种具广泛应用的替代策略。研究成果以“Intercellular Delivery of Bioorthogonal Chemical Receptors for Enhanced Tumor Targeting and Penetration”为题发表于著名期刊Biomaterials杂志。

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biomaterials.2020.120298。

论文第一作者为华南理工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涂雅兰同学,华南理工大学王均教授和袁友永教授是论文的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引进创新创业团队项目、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等项目的支持。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