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王伯光团队在气候变化健康影响方向取得新进展

气候变化为21世纪人类面临最重要的挑战,多方位、多层次地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国内外研究显示,气候变化导致各种灾害性气候事件和异常气候频频发生,除直接导致伤残与死亡,还可为登革热、疟疾、出血热等传染病提供有利的传播环境,同时增加新发传染病爆发的风险。研究团队聚焦气候变化未来高温的健康影响。

2月15日,环境与气候研究院王伯光教授团队的杨军副教授作为第一作者、共同通讯作者在高水平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重要的研究论文,题为“Projecting heat-related excess mortality under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in China”,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

气候变化为21世纪人类面临最重要的挑战,多方位、多层次地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国内外研究显示,气候变化导致各种灾害性气候事件和异常气候频频发生(如2003年欧洲热浪、2008年中国南方雪灾等),除直接导致伤残与死亡,还可为登革热、疟疾、出血热等传染病提供有利的传播环境,同时增加新发传染病爆发的风险。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直接与间接影响示意图,来源Lancet, 2015, 386: 10006)

研究团队聚焦气候变化未来高温的健康影响。利用28个全国气候模式模拟数据、2种代表路径浓度(RCP)、5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下的年龄结构,采用国际通用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从致灾因子、暴露程度和脆弱性等三个方面系统评估了未来高温对我国161个区县人群死亡风险。研究发现,2010年时段(2010-2019年),高温在研究区域导致超额死亡人数达到76364(95%eCI: 7670-136841),而到2090年时段(2090-2099年),未来高温在RCP4.5与RCP8.5情景分别导致超额死亡人数达到128346(24051-232185)和228728(22593-414619)。

未来高温的健康风险呈现显著的地区差异,其中南方、东部与中部为未来高温影响高风险地区,可能与不同地区升温幅度、年龄结构、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经济状况、空调使用情况等有关。与低GDP地区相比,高GDP地区受当前高温影响较小,但快速城市化进程与热岛效应加剧了该地区未来高温的健康影响。针对不同疾病种类的死亡案例研究显示,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死亡受未来高温影响较为严重,其中,老龄人口首当其冲,而女性与低教育程度人群对未来高温的影响更为敏感。特别地,我国不断加剧的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将使未来高温相关的死亡人数增加2.3至5.8倍。

(气候变化未来高温对不同人群健康影响)

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因地制宜的制定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保护人群公共健康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强调了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排放、实现全球控温的重要性。

该研究合作单位包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南方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昆士兰大学、莫纳什大学。该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与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的支持。

杨军长期从事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空气污染等人群健康风险评估研究,以及因果推断和机器学习等统计学方法推广应用研究。目前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Hear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9篇;H-index为28,文章被引用2300余次,2篇文章入选ESI高被引论文。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1-21305-1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