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会议,确定了中央红军向贵州转兵的正确战略决策

中共中央在贵州黎平召开的长征途中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是中央红军绝处逢生的关键一步。“黎平会议”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行民主集中制;实事求是,独立自主,一切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解决了长征的军事路线问题,把“通道会议”提出的“转兵”主张变成了现实,实现了中央红军长征后的第一次战略转兵。

长征,一条求是之路。

万里长征路,有那么几步最为紧要。中共中央在贵州黎平召开的长征途中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史称“黎平会议”),是中央红军绝处逢生的关键一步。

聆听历史回响。“黎平会议”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行民主集中制;实事求是,独立自主,一切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解决了长征的军事路线问题,把“通道会议”提出的“转兵”主张变成了现实,实现了中央红军长征后的第一次战略转兵。

黎平翘街小雨润如酥,漫步这条百年古街,88年前那个决定党和红军命运的历史时刻在眼前闪现。

历史发展从来不是笔直的,而是充满曲折。“通道会议”后,中央红军开始出现生机,但是北上还是西进的争论并未结束。博古、李德没有真正改变继续北上的既定方针,在中央红军“通道转兵”向贵州境内之后,仍然电令贺龙、萧克率部由湖南常德一带向湘西发展,以接应中央红军。

历史的契机,只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

从战略上观时察势。对于中央红军前进方向这一紧迫命题,毛泽东有着深邃的思考。在前往黎平的路上,毛泽东继续用谈话的方式劝说中央红军决策层,放弃北上湘西,继续西进贵州,建立根据地。冷水亦是醒脑丸,在毛泽东的说服下,一些中央负责同志要求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中央红军的战略方针问题。

“通道会议”后,周恩来立即下到红一军团第一师先头部队中,亲自安排攻占黎平县城的任务和政治局会议的安全保卫工作。红军一军团第一师三团党总支书记肖锋晚年写的回忆录《长征日记》描述:“12月13日,阴雨,上午八时出发,在渠水河畔牙屯堡的一个祠堂里,我们又见到了周副主席,他今天显得特别高兴,连水也顾不上喝一口,就召集我们团几个领导开会,亲自交待抢占黎平城的光荣任务。”12月14日,红三军团与红一军团抢占黎平县城。12月17日,中央纵队进驻黎平。

12月18日,周恩来在翘街东二郎坡52号“胡顺荣”商铺,主持召开了离开江西瑞金中央根据地后的中共中央第一次政治局会议,即“黎平会议”,继续讨论战略方针问题。

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黎平会议”集中讨论了从老山界争论酝酿、“通道会议”又议而未决的中央红军战略方针。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当时所处的历史方位。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王稼祥、邓发、刘少奇、凯丰(何克全)等参加了会议。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支军队的根本性问题。从战略上认识、分析、判断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这是党和人民军队战胜无数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有力保证。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会上,毛泽东根据当时敌人已在湘西布重兵,并正向黔东北集结的情况,进一步阐述他在“通道会议”上发表的意见。他的答案清晰坚定,坚决放弃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改向黔北进军,在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创建新的根据地。

“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这几个镌刻在黎平会议纪念馆正门右侧石墙上的大字,是对这次会议最生动的注解。

中国共产党人的字典里,“斗争”二字,重若千钧。黎平会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历史使命担当。经过激烈的争辩,与会多数同志接受了毛泽东向黔西北进军的正确主张,以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决定否定了博古、李德坚持北上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错误方针,通过了根据毛泽东的发言写成的《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

在黎平会议纪念馆,我们聆听这次会议的历史回声:在适当的时候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以便审查“黎平会议”的决定和总结第五次反“围剿”以及长征以来军事指挥上的经验教训。

延安整风期间,周恩来也讲过这段历史:“从湘桂黔交界处,毛主席、王稼祥、洛甫即批评军事路线,一路开会争。从老山界到黎平,在黎平争论尤其激烈。这时李德主张折入黔东,毛主席主张到川黔边建立根据地,我决定采纳毛主席的意见。”

周恩来的警卫员范金标回忆说:“会后,周恩来把会议决定的译文送给因病没有参会的李德看。李德大发雷霆,向周恩来提出质问。两人用英语对话,吵得很厉害。总理批评了李德。总理把桌子一拍,搁在桌子上的马灯都跳起来,熄灭了,我们又马上把灯点上。”

“黎平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首次调整了长征落脚点,从根本上实现了转兵,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指明了正确方向。

《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落笔掷地有声:“鉴于目前所形成之情况,政治局认为过去在湘西创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的决定在目前已经是不可能的,并且是不适宜的……政治局认为新的根据地区应该是川黔边地区,在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之地区,在不利的条件下应该转移至遵义西北地区……”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的意义非同小可。正如时任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元帅后来所说:“其中最主要的是指出去湘西已不适宜,决定向遵义出发,这样一下子将几十万敌军甩在湘西,我们争取了主动。”

黎平会议后,中央政治局、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迅速传达贯彻会议精神。中央书记处逐级向下传达会议精神;中革军委为执行黎平会议决议及时作出行动部署;红军总政治部发出关于执行政治局决议的训令,要求各级政工人员做大量的解释工作并说明政治局决议的重要性。

时间的书页次第掀开,长征的篇章不断更新。在黎平休整期间,中央红军还进行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整编。这一系列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的举措,振奋了全体将士的精神,鼓舞了他们的斗志,增强了全党、全军的团结,这对从转移以来屡遭挫折的中央红军是至关重要的。

曾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陈靖在《忆红军在贵州的三进三出》中这样写道:“黎平政治局会议采纳了毛泽东同志的转兵贵州进入黔北的主张。在漆黑路上长征的红军,对这片光明充满深深的感激之意。这种心情,没有经过漫长夜路的人,是难以体会得到的。”

红军战士的感受是:“心里有了希望,情绪也高了,劲头也大了。从黎平到剑河,从剑河到台拱,从台拱到黄平,几乎一天一个县城,翻山越岭的也不觉得那么累了……”

历史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从离开江西到湘西变成了不去湘西去黔北。自此,中央红军开始向西北方向的乌江行进,经过猴场会议,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黎平会议纪念馆中展示的一幅油画浓缩了这段历史:画上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率领红军行进在向遵义前进的崇山峻岭中。这次会议是以遵义会议为伟大标志的系列会议中的第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第一次以中央政治局的名义,否定了博古、李德顽固坚持的错误战略方针。第一次结束了长达三年时间内毛泽东在中央受排挤的地位,开始形成中央绝大多数领导人,包括过去反对过他的人,都转而赞同、支持和拥护他的正确主张的局面。

上下同欲,百折不挠;旗帜所指,所向披靡。“黎平会议”后,中央红军挥师黔北,强渡乌江,攻占遵义,迎来了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一场冬雨过后,黎平的天湛蓝清爽。行走黎平的山水间,耳边响起了恩格斯的精辟之言:“一个知道自己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

思想路线引领伟大征程,伟大征程需要伟大斗争。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必然还要“爬雪山”“过草地”,必然还有“娄山关”“腊子口”。我们党依靠斗争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