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蛇类的驯化措施

通过对蛇野生生境的调查,了解蛇类不同的栖息环境,如栖息地、隐蔽所、领地、季节性活动区及其食性,掌握蛇的生活类型,如单体生活,群体生活,冬眠期是单体越冬,还是群体越冬等,可作为研究蛇的野生生境,指导养蛇生产,制定驯化措施,确定养蛇场地结构布局、养殖方式、饲料种类、日粮配合等,促使其适应家养条件的依据。

(一)野生蛇生境的调查

通过对蛇野生生境的调查,了解蛇类不同的栖息环境,如栖息地、隐蔽所、领地、季节性活动区及其食性,掌握蛇的生活类型,如单体生活,群体生活,冬眠期是单体越冬,还是群体越冬等,可作为研究蛇的野生生境,指导养蛇生产,制定驯化措施,确定养蛇场地结构布局、养殖方式、饲料种类、日粮配合等,促使其适应家养条件的依据。通过野生蛇类繁殖规律的调查,掌握不同品种蛇的发情交配时期、生殖方式为卵生或卵胎生、蛇卵的孵化及仔蛇的生长发育等情况,研究确定人工繁殖蛇类的方式,以提高其孵化率和仔蛇的成活率。


(二)蛇的捕捉方法

捕捉蛇类应对蛇的生活习性、捕蛇的环境和蛇的活动规律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捕蛇的时机,如在蛇蜕时机寻找蛇类。初春、晚秋、蛇比较集中的季节捕蛇较方便。夏秋两季,蛇活动性很大,分散开了比较难抓。在长江中下游,春分、清明、谷雨节气时蛇刚刚出洞,选择有太阳、没有风的时候,在向阳近水的地方,常能见到出洞晒太阳的蛇,它们动作比较缓慢,容易抓。下半年,立冬前后,蛇将人洞冬眠,但在天气暖和、风小的晴天,它们入洞后又常出来晒太阳,脱皮或捕食,这也是捕蛇的时机。蛇怕风,在风速5级以上,很少见到蛇外出觅食。南方的蛇多在傍晚或黄昏时活动,特别在闷热的低气压天气时更为活

跃,也易发现和捕捉。捕蛇的方法很多,要选择较好捕蛇方法捕蛇,捕蛇时要适时选用捕蛇工具,小心捕获,防止蛇伤发生。


寻找蛇窝捕蛇者应了解蛇的栖息环境,借助蛇粪和蛇蜕引路,找到蛇窝,即在蛇粪或蛇蜕的4~5米处可找到柄息地。每年晚秋以后,各种蛇活动逐渐减少,冬初天气寒冷,蛇类进入一定的洞穴居处盘伏进行冬眠,这是捕蛇的好时机。蛇洞一般在田基、塘边或土堆的洞穴内或树根旁的裂隙处等。多见蛇在斜坡水边的旧鼠洞里冬眠。蛇洞也有利用鼠洞的,但鼠洞口粗糙,且见爪痕和鼠毛等。而蛇洞的洞口由于蛇体的摩擦而较光滑,并能找到一些脱落的鳞片。当蛇吃了鼠和鸟后,由于鼠毛、鸟羽无法消化掉,故可从其粪便中检查到。根据蛇粪的数量、颜色和形状,可以确定洞内蛇类的数量和种类。如眼镜蛇粪呈黄绿色,为条状或节状;金环蛇粪呈灰泥色,有鳞片,为烂堆状;银环蛇粪黑色较稀散,有时发现有鳞片;灰鼠蛇粪呈绿白色,稀烂呈条状,似鼠粪;三索锦蛇粪呈条状“之”字形等。此外,在洞口附近还可找到蛇蜕出的皮,而且蛇蜕的尾端向着洞口,刚蜕出的皮完整而柔软,并可从蛇蜕的皮看出蛇种和怀孕的母蛇。例如金环蛇或银环蛇的蛇蜕背中央有一行扩大成六角形鳞片,金环蛇蜕末端钝圆而银环蛇蜕末端较尖细;眼镜蛇蜕比银环蛇厚,背中央没有一行扩大的六角形鳞片,黑色的斑纹尚隐约可辨。怀孕母蛇蜕出蛇蜕缩成一团,这是由于怀孕母蛇体躯增粗较难蜕皮之故。

上一篇:常用的捕蛇方法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