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锦蛇幼蛇的养殖与管理

王锦蛇幼蛇生长发育快熳的态势,充全取决于养蛇人悉心呵护和到位的日常管理。这期间主要包括幼蛇开口进食、投喂周期、养殖密度、适宜温湿度、蜕皮期间管理及成活率等诸多方面。幼蛇花纹的颜色与成年蛇差别巨大的状况,令养蛇新手也很难相信这就是王锦蛇的幼蛇,这种现象在众多蛇类中也是十分少见的。

王锦蛇幼蛇生长发育快熳的态势,充全取决于养蛇人悉心呵护和到位的日常管理。这期间主要包括幼蛇开口进食、投喂周期、养殖密度、适宜温湿度、蜕皮期间管理及成活率等诸多方面。

1.幼蛇蜕皮后才开口进食

刚刚出壳的王锦蛇幼蛇的体色一般较浅,与成年蛇颜色和花纹的差别均特别大,貌似它们不是王锦蛇的“后代蛇”。最主要的区别点竟然是头部无“王”字形斑纹,这往往使很多人把它们误认为是其他蛇种的幼蛇。幼蛇花纹的颜色与成年蛇差别巨大的状况,令养蛇新手也很难相信这就是王锦蛇的幼蛇,这种现象在众多蛇类中也是十分少见的。

王锦蛇幼蛇出壳后5~7天即开始第一次蜕皮。此时养蛇人可试探性地进行少量投喂,因仅有一小部分幼蛇会主动进食。此后,再过一周左右的时间,幼蛇便集中开始了出壳后的第二次蜕皮。自此以后,幼蛇开口进食的数量便会明显多了起来。投喂时具体可按幼蛇开口进食的数量设置投喂量,以后应逐步增加食物的投喂量,以略有剩余为准。每隔5~7天,还要源源不断地酌量继续加大或增加食物种类,直至投喂到幼蛇不再进食并进人冬眠为止。

多数幼蛇进食时均比较积极主动,但也有数量不等的幼蛇需人工诱导其进食。具体操作方法是在幼蛇活动场地内,人为多投放一些活体的小动物,故意给幼蛇创造一处易于捕捉到食物的良好环境,以此引诱未曾进食的幼蛇逐步实现主动捕食。这期间要尽量确保它们都能捕获到可口食物,为后续养殖打好基础。

为了引起幼蛇对活体食物的进食欲望,平时尽量不要随意投喂或零星投喂。有条件者可在幼蛇开口进食的特别时期,较大限度多多投喂多样化的活体小动物,好引起幼蛇的高度注意并有自行捕食的积极行为。

2.对个别不进食的幼蛇可进行人工灌喂

对于个别体质较弱不能主动进食的幼蛇,有条件者较好采取人工灌喂后再单独养殖的方法。灌喂时可采用医用洗耳球或拔去针头的注射器等工具,人为将肉末流食或蛋液缓缓灌人其腹内。每次灌喂的间隔时间为5~7天,对于消化快些的幼蛇应缩短并控制在3~5天。如此细心灌喂20〜30天,眼观其体长增长至45~50厘米、体重与出壳时相比约增加2倍时,可在蛋液中适当加人一些绞碎的家禽肉末、维生素以及营养钙等,这期间可再试行投喂一些活体食物,如小鹌鹑和幼鼠等,投喂量均以在12~24小时内吃完为准。未进食完的食物应及时清除出场,借此稳步培养起幼蛇按时进食的好习惯,人为提高它们主动捕获食物的本能欲望,以此法“吊”起幼蛇早已饥饿的胃口,为以后让其主动捕食打下好的基础。

对于少数久喂仍不见起色的幼蛇,或驯化多次仍然不主动进食的,眼观其身体极度消瘦、蜕皮不畅、没有增重、发育欠佳的个别幼蛇,在仍需继续人为耐心灌喂蛋液的同时,发现严重不见效果者,可适时利用或人为淘汰。对待这样久不主动进食的幼蛇,还可采用野外放生这种较好的“救命”方式,人为给不能自主进食的幼蛇一条生路,因野外才是其较好的“疗养”胜地,任何超级好的养蛇模式怎么也无法与野外相提并论,在这点上养蛇人可千万不要糊涂或拧巴啊!

3.灌喂和投喂活体食物的交叉方式

对于幼蛇数量不是很多的养蛇新手,可采取早期灌喂多种混合蛋液、后期投喂活体食物的人为交叉方式进行投喂,这也是目前养殖少量幼蛇较为不错的方法之一。

在人工集中灌喂幼蛇时,开始时只灌喂新鲜的单一鸡蛋液,以后可在蛋液中酌情加一些捣成肉泥状的肉类,如小蛙、蝇蛆、黄粉虫、蛐蛐、蚂蚱、家禽肉等,随后再适当投喂一些活体的廉价词料蛇或幼鼠,以供幼蛇更好地认识食物或培养主动捕食的欲望。这种交叉投喂的方法尽管有些麻烦,但可为以后的正常养殖打下良好基础,它克服了幼蛇长势不均匀、蜕皮不集中等诸多弊病。

4.蜕皮时的一些注意事项

幼蛇蜕皮是良好生长和正常发育的具体体现,它们蜕皮完整与否和环境水源有直接关联,其蜕皮顺畅与否则直接与环境湿度密切关联。

(1)水源和湿度是促进幼蛇蜕皮的保障倘若幼蛇养殖场所内|的环境过于干燥,则在有水情况下可见它们自行进人水中湿润皮肤,再次蜕皮时就会捡拾到较为完整的幼蛇蜕。

在幼蛇集中蜕皮较为频繁的阶段里,除要尽量保证供给充足而又洁净的水源、人为减少陌生人盲目人内造成的干扰、确保其在相对安静的养殖环境里顺利蜕皮外,还应适当放置一些供蜕皮摩擦之用的砖石瓦块。因只有幼蛇蜕皮完整顺利了,才会有以后眼观其逐渐长大的可能性。

幼蛇养殖环境中的适宜湿度宜保持在55%~65%之间,眼观它们集中进人蜕皮期前的“蒙眼”阶段时,其场所内的环境湿度应适当提高至65%~75%之间。若相对的环境湿度过低、气候干燥,多不利于幼蛇的正常蜕皮或蜕皮不完整,极易造成因蜕皮不畅或蜕皮不下而引起死亡。’

与上述恰恰相反的是,幼蛇所处的环境湿度也不宜过大。如果养蛇人粗心并疏于管理,一味让幼蛇长期生活在高湿度养殖环境下,则所养幼蛇易得口腔炎、霉斑病、寄生虫及多种皮肤病,与幼蛇总体的蜕皮或生长发育更是极为不利。这点养殖中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或尽量规避,人为给幼蛇创造出一处湿度适宜的良好蜕皮和生长环境。

(2)适宜的温度和密度密不可分一般情况下,幼蛇同成年蛇所需的适宜温度基本上差不多,但它们对温度的适应范围以略高一些为好。

幼蛇孵化出壳时各地正值7~9月份,外界自然温度均能满足其生存和生长的基本要求。若总体温度低于20~23摄氏度时,应采取适当的保暖或其他升温措施;若温度高于33~35摄氏度或连续数日高于36摄氏度时,养蛇人要及早采取遮阴或相应的降温措施。因幼蛇最适宜的养殖温度为26~30摄氏度,短时间的低温或高温对幼蛇并无多大的妨碍或影响,但这稍显特殊的天气不能掉以轻心或长久放任不管。毕竟幼蛇由于体小体弱的直观存在原因,其综合适应环境方面的能力均不如成年蛇。

刚出壳时的幼蛇活动能力多较差,其养殖密度可以暂时略大一些。出壳后7~10天时,其总体的数量应适当减少10%~20%;15~25天后再减少15%~20%。若是采用无冬眠养殖幼蛇的方法,到秋末加温时应再减一半的数量,否则应顺其自然让幼蛇逐渐进人冬眠,同时并做好幼蛇进窝冬眠的其他相关工作。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