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毒中其他突触前神经毒素

近几年来,对突触前神经毒素的分离工作做得较多,除上述研究较多的突触前神经毒素外,科学工作者还分离出大量的PLA2型突触前神经毒素。例如Viljoen等用离子交换和凝胶过滤相结合的方法从沙咝蝰蛇毒中分离出一种突触前神经毒素,命名为Caudoxin。Su等发现从蛇毒中分离出来的PLA2具有突触前神经毒素的活性,命名为Textilotoxin。

近几年来,对突触前神经毒素的分离工作做得较多,除上述研究较多的突触前神经毒素外,科学工作者还分离出大量的PLA2型突触前神经毒素。例如Viljoen等(1982)用离子交换和凝胶过滤相结合的方法从沙咝蝰蛇毒中分离出一种突触前神经毒素,命名为Caudoxin。该毒素是具有PLA2活性的单链肽,由121个氨基酸组成,分子中含6对二硫键。Viljoen等还对该毒素的氨基酸顺序进行了测定,并比较了该毒与其他PLA2之间的同源性。Su等(1983)发现从蛇毒中分离出来的PLA2具有突触前神经毒素的活性,命名为Textilotoxin。该毒在Ca2+和脱氧胆酸的存在下,以摩尔浓度为标准,水解磷脂的活性与卩-银环蛇毒素相似。在Ca2+存在下,Sr2+可以抑制其酶活性的90%。Ho等(1984)发现从烙铁头蛇毒中分离出来的PLA2

在低浓度情况下具有突触前神经毒活性,在高浓度时还能引起肌肉收缩和去极化,其作用与Notexin相似。Rowan等(1989)发现从棕伊澳蛇毒中分离的3种单链PLA2(Pa-10A、Pa-II和Pa-13)也具有突触前神经毒素的活性。Rowan等(1989)还发现从蓝灰扁尾蛇蛇毒中分离出来的单链PLA2(LcPLA-I)也具有突触前神经毒素的活性。从白唇曼巴蛇毒中分离出来的DA3和从蛇毒中分离出来的PLA2(Fr.Cb)也具有突触前神经毒性。这方面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作介绍。过去曾认为蛇毒中的突触前神经毒素种类不多,现在看来应该重新认识这个问题。近几年发现了较多的突触前神经毒素,这一方面是由于对蛇毒中新的突触前神经毒素分离工作的加强,另一方面是由于对过去已分离的PLA2生理作用的重新认识。通过对神经毒性的测定,发现过去分离出的PLA2有不少有突触前神经毒素的活性,应把它们归于突触前神经毒素这一类。

据报道已经发现了十多种突触前神经毒素,它们要么含有PLA2的亚基,要么本身就是PLA2。所有动物组织都存在PLA2,为什么这些PLA2成为神经毒素呢,看来在进化上是先出现磷脂酶A2,然后在蛇毒中的一些磷脂酶A2进一步变成毒性物质。在Taipoxin中,几种亚基结合成Taipoxin后,亚基的PLA2活性受到了抑制,但这并不能说明它的神经毒性不是由于PLA2活性产生的,有可能抑制酶活性是为了结合到靶受体上,结合后也许就会解离使之具有PLA2的活性。尽管Taipoxin毒素各亚基结合较紧,但上述情况仍有可能发生,例如Crotoxin与红细胞或鱼电器官结合后,CrotoxinA就从复合物上释放出来,因此说Crotoxin仅仅使CrotoxinB特异地结合到作用部位,如果没有CrotoxinA,CrotoxinB的作用就是非特异的。

虽然突触前神经毒素都具有PLA2活性,但还没有直接的证据说明突触前神经毒素的作用与其酶的活性有关,只有间接的实验支持二者相关。例如:①Wernicke等(1974)发现Bugarotoxin可以引起脂肪酸的释放,这些脂肪酸又能抑制突触体中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作用,从而降低能量的贮量,使乙酰胆碱的合成减少。他们认为神经毒性是由PLA2活性引起的,毒素在突触传导中通过胞饮作用进入神经端点的内部发挥作用。②Ca2+是维持PLA2活性必需的,无Ca2+可使P-Bugarotoxin、Crotoxin和Taipoxin的毒性降低。在突触传导中,肌肉与神经接头处需要Ca2+,这种Ca2+可以用Sr2+取代而不影响传导,但PLA2维持活性所需的Ca2+却不能用Sr2+代替。Strong等(1976)证明,在有Sr2+而没有Ca2+的神经-肌肉标本中,Bungarotoxin没有生理作用,也就是说,没有Ca2+,Bun-garotoxin就没有PLA2活性,也无突触前神经毒素。因缺Ca2+引起的酶活性丧失主要是由于构象的改变,因为Ca2+有明显的稳定构象作用。在lmmol/LCa2+介质中,Notexin对化学修饰剂变得不敏感,这可能因为由于Ca2+的存在使结构稳定而不易被修饰。③Mg2+尽管不是突触前神经毒素PLA2活性的抑制剂,但能拮抗这些毒素的毒性。Mg2+的拮抗作用以及神经活动对突触后神经毒素活性的加强作用可能与突触胞质内Ca2+的浓度有关。Mg2+能够与Ca2+竞争内流,从而降低突触胞质内Ca2+的浓度,使毒素的毒性降低。神经活动加强,Ca2+内流增多,Ca2+浓度增大,从而加强毒素的作用。④用对-溴苯甲酰甲基溴修饰毒素,在神经毒性消失的同时,PLA2活性也消失,对Ca2+的结合作用也随之消失。⑤温度有时能够影响突触前神经毒素的毒性,这可以理解为pla2的作用与温度有关的结果。Sen等(1976)发现,0.lumol/L的p-Bugarotoxin对突触体吸收乙酰胆碱有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不能被PLA2的竞争性抑制解除。这是一个反对神经毒性对PLA2依赖观点的实验结果。但对突触体吸收乙酰胆碱的抑制确实是一个酶活过程,因为其他pla2(来自蜂毒、胰脏和蛇毒)都能抑制这种吸收作用。

有关磷脂酶活性与神经毒性的关系可以总结如下:①目前所发现的突触前神经毒素总是与PLA2活性相联系,有的就是单链PLA2,有的至少有一个亚基是PLA2。②神经毒素产生的某些效应可以由正常的PLA2产生。③明显对酶活性起抑制作用的物质或条件也能使毒性消失。

突触前神经毒素和突触后神经毒素一样在结构上存在交替现象,即作用方式非常相似的毒素,四级结构却相差很大;而同源性很大的分子却有不同的作用方式。Notexin、Taipoxin、Crotoxin和(3-Bugarotoxin有相似的突触前神经毒性,但分子结构却不同,如把上述毒素进行解离,则都有一个与Notexin同源的部分。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