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2对红细胞形状的影响

Bergenhern对这种现象做了详细的研究,认为这种细胞形态的变化由溶血卵磷脂引起,后者是由毒中PLA2对血浆卵磷脂水解产生的。如改用洗涤后的红细胞,加毒液则不会发生形态的变化。Balozet对很多种蛇毒进行了研究,除了白唇曼巴蛇毒外,其他蛇毒都能使血液中的红细胞形状改变,只不过不同蛇毒作用强度不同而已。

(一)圆形化作用

1.红细胞形态在体外的改变在体外用间接溶血蛇毒处理正常人的红细胞,虽然不发生溶血作用,但红细胞的形态变化很大,由原来的扁形变成圆球形。这种现象早在1883年就由Mitcheu等人做了描述,以后有很多学者作了相似的报道。Bergenhern(1936)对这种现象做了详细的研究,认为这种细胞形态的变化由溶血卵磷脂引起,后者是由毒中PLA2对血浆卵磷脂水解产生的。他认为这种形态的改变是溶血的前一个阶段。Gitter等(1959)用V.以nae蛇毒做红细形态转变实验,结果表明在lml血液中加5pg的毒可以使所有的红细胞瞬时圆形化,红细胞的沉降作用被抑制。如改用洗涤后的红细胞,加毒液则不会发生形态的变化。经蛇毒作用成圆形的红细胞,用正常的血浆或白蛋白溶液进行洗涤则可以恢复成原来的形状,但用生理盐水洗不会恢复。变成圆形的红细胞其渗透性和机械脆性都增加,即使恢复成双盘状结构,其渗透性和脆性也比正常红细胞高。Balozet(1962)对很多种蛇毒进行了研究,除了白唇曼巴蛇毒外,其他蛇毒都能使血液中的红细胞形状改变,只不过不同蛇毒作用强度不同而已。由于红细胞形态的改变是由PLA2作用产生,所以除了蛇毒外,其他蛇毒都含有PLA2o

Bergenhem(1936)认为红细胞变圆是溶血的起始过程,尽管当时有很多反对意见,但最后被澄清。使用测定形态学变化的有效方法,Avi-D0r(1960)证明使细胞变圆的因子确实是血浆磷脂PLA2作用的产物溶血卵磷脂和脂肪酸。溶血卵磷脂和脂肪酸对红细胞的作用是很快的,红细胞变圆的速度反映了这种因子生成的速度。为什么正常人血液中的红细胞不发生溶血而停留在圆形状态呢?这个问题的解释是,血浆中磷脂的量有限,因此产生的溶血卵磷脂也比较少,不足以产生溶血;另一个原因是有血浆蛋白起保护作用。Avi-Dor等(1960)对蛇毒与人血浆红细胞进行作用所产生的溶血卵磷脂进行定

量分析发现,红细胞膜上结合的溶血卵磷脂数和红细胞的形状有关。当每个红细胞膜上结合溶血卵磷脂时红细胞变成皱缩红细胞;当每个红细胞膜上结合1.3X10_n时形成皱缩圆形红细胞;当高于2X11-11时形成平滑的圆形红细胞。在正常的人血液中溶血卵磷脂生成的较大量不会超过,这个量在溶血所要求的量以下,所以一般不会引起溶血。值得注意的是人血液中只有大约20%的溶血卵磷脂吸附到细胞膜上,其余的和血浆蛋白结合。用白蛋白洗经蛇毒处理的红细胞使红细胞形状恢复,就是因为洗去了吸附在红细胞膜上的溶血卵磷脂。

卵磷脂被水解的产物之一脂肪酸也能使红细胞的形状改变,也能抑制红细胞的沉积。现在的问题是引起细胞形状改变的因子是脂肪酸还是溶血卵磷脂。DevrieS(1960)发现用肝素处理后,血液红细胞形状的改变是由于脂肪酸吸附到细胞膜上引起的,这种动物的血液中含有脂蛋白酶,脂肪酸是从三脂酰甘油中水解下来的。但是单独由脂肪酸引起红细胞形状的改变所需的脂肪酸量要比由溶血卵磷脂和脂肪酸共同作用所需的量大得多。

Sheetz和Singer(1974)对各种试剂引起红细胞形状改变的机制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各种物质和外层膜结合,而内层膜保持原来的体积和面积,这种不平衡引起了膜起皱。脂肪酸和其他带负电荷的两性化合物(如2,4-二硝基苯酚、巴比妥盐)和没有负电荷的溶血卵磷脂都可以引起细胞膜起皱。进一步有人假设,只有结合到膜上不太能扩散的两性化合物才能引起膜变皱,因为如果扩散作用大就会使内层具有相同的浓度而起不到作用。另一方面,一些正离子两性化合物如吩噻嗪安神药和局部麻醉剂能够穿过外层脂与内层脂结合,也许是和磷脂酰丝氨酸结合,这样由于内层脂扩张而使细胞成为杯状。不论是引起皱缩还是形成杯状,如果浓度过大都会引起溶血。

2.体内红细胞形状的改变不但在体外发现红细胞的形状可以改变,红细胞在体内也可以发生类似的现象。Bal0Zet(1962)把蛇毒注射到家鸽体内,结果发现,在高浓度下才能发生形态变化。Danon等(1961)证明在致死剂量以下注射边nM蛇毒到家兔或小鼠体内均发生红细胞形状的改变,注射量越大,红细胞形状改变越快。在致死剂量以下注射V.蛇毒,变形的红细胞慢慢恢复形状,没有血影形式的红细胞出现,这说明没有出现溶血现象。Klibansky(1962)把从边'«此蛇毒中提

取的PLA2注射到家兔体内,很快就出现了红细胞形状的改变,注射后2h内血液中溶血卵磷脂的含量达到正常值,红细胞也恢复了正常。PLA2只能引起极少量动物产生溶血,其表现为红细胞的寿命缩短,血红蛋白的含量减少,红细胞的计数以及血细胞比容减少,网织红细胞增殖和蛇毒相似。彩锯鳞蝰蛇毒经沸水浴处理

后的样品含有PLA2,注射这种样品到狗体内可引起红细胞的变形,这时溶血卵磷腊吸附到红细胞膜上,这种变形不引起或很少引起溶血。如果在注射样品的同时注射其他几种蛇毒促凝因子,则可以引起溶血。

可以把上述实验归纳为:磷脂酶在体内可以引起红细胞形状的改变,但不一定就接着发生溶血。溶血作用的发生与否由下列几种因素综合决定:第一种是溶血卵磷脂吸附到红细胞膜上的量以及维持的时间,这又由血浆中起始卵磷脂的浓度以及血浆溶血卵磷脂的清除速度决定;第二种是血浆中可以保护被变成球形红细胞不发生溶血的蛋白质的浓度;第三种是脾脏的工作状态。人的血浆磷脂含量比家兔高2倍〜3倍,所以间接溶血蛇毒作用后很容易引起溶血。

(二)溶血卵磷脂和脂肪酸的溶血作用

溶血卵磷脂的溶血作用是由于其与红细胞膜上的胆留醇形成复合物或取代胆留醇引起的。Klibansky等发现,随着溶血卵磷脂吸附到红细胞膜上量的增加,红细胞胆甾醇的含量有稍微的减少。Zaki(1969)认为溶血卵磷脂引起红细胞膜上胆留醇减少是引起溶血作用的本质。用沙漠眼镜蛇蛇毒做试验,发现在血衆存在下小鼠红细胞发生溶血,同时膜胆留醇的含量也下降,这种蛇毒没有直接溶血活性。如用上述蛇毒对小鼠进行体内实验,尽管血浆内的卵磷脂转化为溶血卵磷脂,但没有溶血作用发生,也没有发现血浆胆留醇的浓度增加。如用相同的剂量注射到切除肾上腺的动物体内,血浆胆甾醇浓度增加且发生溶血。如果先注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则上述现象又可被抑制,因此,认为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以阻止由蛇毒产生的溶血卵磷脂的溶血作用。对上述实验结果还有不同的看法。

Reman(1969)发现,一个溶血剂量的溶血卵磷脂不能使细胞膜胆留醇降低到足以发生溶血的地步。Lucy等(1970)对溶血卵磷脂的溶血机制有不同看法,他认为溶血卵磷脂通过把稳定的双脂层变成不稳定的微细胞结构而引起溶血。

(三)血清蛋白对溶血作用的影响

有关血清蛋白对溶血作用的影响前面已多次提到,它的作用因不同的溶血系统而各不相同,下面分别说明它们的作用。

在间接溶血系统中,反应液含有经洗涤的红细胞,间接溶血蛇毒或pla2以及外源的磷脂。在这种系统中,白蛋白可以和pla2水解所产生溶血物结合而起到保护红细胞的作用。Luzzio等(1967)发现CroteZw类蛇毒对人和家兔红细胞的溶血作用(在卵黄存在下)被血清白蛋白抑制,而a、p、y-球蛋白不能起这种作用。

在有经洗涤的红细胞、蛇毒pla2而没有外源磷脂的存在下,白蛋白可以加强溶血作用,它是通过去掉红细胞外膜中被水解的产物溶血卵磷脂和脂肪酸而起作用的。Gul和Smith(1974)证明白蛋白在除去膜上脂肪酸低于75%时还不会引起溶血,但如继续除去脂肪酸就会使血红蛋白从红细胞中逸出。由于白蛋白在有效浓度情况下既可以与膜上的脂肪酸结合,也可以和膜上的溶血卵磷脂结合,现在还不知道引起溶血的真正原因。尽管保温前或保温后加白蛋白都可以加强溶血作用,但如果加白蛋白后保温一段时间再加PLA2,则可以减少溶血量,这种保护作用可能因为细胞膜上覆盖了白蛋白而使膜稳定,因此对细胞膜磷脂的降解作用降低。

五、由Cobra因子(CVF)引起的溶血

除了由PLA2和DLF引起的溶血途径外,Cobra因子(CVF)也可以通过作用于补体系统而引起溶血。

蛇毒在鸽血清的存在下可以引起羊红细胞的溶血,如果把鸽血清在56°C条件下保温30min则溶血作用就不再发生,在这种情况下鸽血清中的磷脂未受影响。以后有学者发现缺乏补体的血清不能有效地促进溶血作用的发生,这说明该溶血作用和补体有关,那些可以使C3失活的物质可以抑制这种溶血作用。这种依赖补体的溶血作用最初认为是由C06ra蛇毒中PLA2水解血清磷酯产生的溶血磷脂引起,但这种观点与血清在56°C保温后失去溶血活性不相符合,而且等定量地测定了溶血卵磷脂的量,发现不足以引起溶血。

对CMnz蛇毒引起溶血的组分进行了鉴定,用DEAE-Cellulose或DEAE-Sephadex分离CMra蛇毒得到了一种蛋白组分,这种蛋白具有补体依赖溶血作用,用鸽红细胞在鸽血清的存在下可以引起溶血反应。这种蛋白不同于DLF,它的分子量为14000,可能为酸性蛋白,在无血清存在下,用经洗涤的鸽红细胞不发生溶血。

现在认为CVF可能先通过水解C3因子而使C3被激活,C3被激活后就可以启动整个补体系统。由于被激活的补体系统作用在红细胞膜上,所以最终引起溶血。一般认为CVF与红细胞膜结合,所以提供了补体在细胞膜上作用的位点。CVF和C3之间的作用需要两种血清因子参与,一种因子富含甘氨酸称为糖蛋白(GBG),另一种因子是低分子量的D因子。Vogt(1974)发现了C3被激活的过程,CVF和GBG通过Mg2+的帮助而相互结合,这种结合使GBG的构象变化而易与D因子结合,D因子可能是一种蛋白水解酶,它对GBG进行水解,这时CVF与GBG被水解的一个片段仍稳定地结合,这种复合物能够水解C3而使其激活。

下一篇:蛇毒,溶血作用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