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蛇场地的设计

养蛇场地的设计原则应该与饲养目的、具体地理环境、地理条件灵活地结合起来。主要是看养蛇的目的,如养蛇专供观赏,就必须建筑美观,封闭严密,既便于观赏又不会引起毒蛇伤人事故,同时周围环境也多为美化的公园,要求协调统一。根据以上情况综合国内大部分养蛇单位设施提出设计参考如下:

养蛇场地的设计原则应该与饲养目的、具体地理环境、地理条件灵活地结合起来。主要是看养蛇的目的,如养蛇专供观赏,就必须建筑美观,封闭严密,既便于观赏又不会引起毒蛇伤人事故,同时周围环境也多为美化的公园,要求协调统一。一般品种较多,相互隔离,便于观赏者区分,如北京动物园的两爬馆,坐落在公园一角,大厅建筑别致,各种珍稀两栖、爬行动物分门别类,享受着特殊的优待,各种蛇类在其中也不例外。如果为了生产,在短期内要获经济和社会效益,建筑应以实用为主,在能基本保证蛇的生存条件下,尽量减少投资。根据以上情况综合国内大部分养蛇单位设施提出设计参考如下:

(一)少量、多品种饲养

目的是为了教学、观赏或实验,采用方式为蛇箱、蛇缸、蛇圈或蛇房等。

蛇箱蛇箱的建造环境应为通风和透光良好、温度适宜的地方。每个蛇箱的底面积需要根据所养品种大小和数量而定,一般应以0.5m2〜0.8m2为宜。如较长时期观察饲养,对于中小型蛇种可投放2条〜4条,如果短期暂存可放置10条〜15条。蛇箱样式可根据需要而定,一般多为长方体。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和底面积,可设计成框架抽屉式,即用不同材料(木质、铁质、砖等)修成多层次的框架,然后把小蛇箱放在每个格子里。蛇箱一般用木框,也有用铁皮或玻璃制作的,其中一边必须用筛网透气、通风,并留有进出孔门;蛇箱底部可放一些锯末、碎石块或5cm厚砂土,放有饮水设备。

蛇缸采用大缸,多为暂时存放。江南有的养蛇单位把孕蛇放在缸内产卵,待产完卵后,把雌蛇再放回原来的饲养地方。这样可以保证孕蛇在产卵过程中不受干扰。要求缸底垫土、砂石,上边放石块或砖块,再放上一些茅草或锯末,使蛇窝松软,同时放饮水钵,距离缸口的较高点不应低于所养蛇的全长,以防蛇爬出。缸口加筛网盖,将蛇缸放在通风透光处,防止阳光直射或雨淋,并保持缸内清洁。如暂存数量较多,应防止挤压,对已死亡蛇应及时清除,以防腐败变质影响其他蛇的生存。

蛇圈蛇圈多为暂时性存放设施,也可以作为少量饲养观察用。很多蛇圈连在一起,并加以美化,可以作为观赏用。每个蛇圈的大小可以从几平方米到十几平方米,可用砖石水泥结构、木板结构、筛网结构,亦可以用旧房屋改建。方形、圆形均可,但内面应少棱角,内壁较光滑,垂直地面,墙壁与地面连接处应无缝隙。注意老鼠或蝼蛄打洞,防止蛇逃逸。墙壁高度一般应为所养蛇种中较大个体的1.5倍。地面要干爽,铺以木板或水泥,然后垫上一层砂土,并设有饮水处。作为长期观察饲养,应定期投食。周围环境以少骚扰为宜,露天情况下应遮荫防雨,否则在夏季如遇大雨,圈内水流不出去,蛇易被浸泡生病或淹死。圈内可用板皮、砖块垒成蛇窝修成10mX10mX0.5m的方形,中间有一定空隙,并可以搬动便于取毒捕捉或管理。

蛇房专门供养蛇用的房舍较好为圆形,门和窗距地面的高度均应超过所饲养蛇种长度的1.5倍以上,工作人员进出可采用悬梯。为采光充足,可采用玻璃或其他透明或半透明房顶。内面应光滑,铺设水泥地面,再根据需要修若干蛇池子。要求房基牢固,防止老鼠打洞。蛇房的面积一般每间30m2〜40m2,亦可以再大一些。要有供水、取暖和散热设备。国外较先进的国家已经把电子计算机和空调系统用于蛇的饲养,保证蛇在人工饲养环境下正常生存、繁殖,但造价很高。

(二)少品种、多数量饲养

这种方式是目前主要采取的方法,也就是修建不同形式的蛇园或蛇场。其特点是投资较少,见效快,蛇的成活率较高,可以长期饲养。

1.蛇场(园)环境的选择蛇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蛇的生长发育,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蛇种的生态习性修建蛇园或蛇场。应选择在自然条件下蛇类栖息较多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的微环境(气温、湿度等)比较适宜蛇的生存。这些地方多依山傍水,植被较完整,有一定的土石洞穴,地势较高,遮风保暖,有蔽荫处。周围环境特别是水源应少污染,尽可能远离居民区,避免居民骚扰和蛇对周围群众的威胁。


2.蛇场(园)建筑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围墙式,另一种是岛式或沟式。

(1)围墙式:蛇场的建筑一般应坐北朝南,建在山阳坡的基底部,使场面有一定坡度,有利于雨水流淌,保持场面干爽。面积大小可根据所养蛇的数量而定,如面积过大应划分成小格子,每格为l00m2〜200m2。特别是蝮蛇喜欢聚堆靠边,这样可以增加很多边缘,并且便于分批分期取毒。结构应为水泥砖石灌注,地基可因地制宜,应防止鼠类打洞,以免蛇沿鼠洞逃逸。如所选部位土质较疏松,地基应打lm左右。围墙高度根据所养蛇种而定,一般应超过较大蛇体的1.5倍,如所养的蛇较小(蝮蛇、竹叶青、金环蛇、银环蛇、烙铁头等)者,墙高1.5m即可。蛇沿较光滑墙壁上升的垂直高度不超过体长的3/4,对于较大蛇种如尖吻蝮蛇、眼镜蛇及某些无毒蛇,墙高应为1.8m〜2.0m,墙内面要求陡直光滑,拐角处呈弧形。特大蛇种一般多采用大笼饲养,也很少能大量饲养。如进行大量饲养应加宽墙的顶部,形成墙沿反折,这样即使蛇能够爬到顶部,也会因没有扶着物而落入园内,同时人可以沿墙进行观察或投食。蛇园不设门,可在墙内外修筑砖砌阶梯,内梯应离围墙0.7m以上,并比围墙低一个台阶。如果蛇种较大,应设临时活梯,供管理人员上下出入。离开时梯子应撤出或悬吊起来,以免蛇沿梯逃窜。蛇场内应设有流水水池或饮水沟。如设水沟可在离开围墙1.5m〜2.0m处,沟宽40cm,深25cm〜30cm,经常注入清水保持清洁。亦可因地设置,目的是保证蛇能经常的有水供应,特别是在炎热的情况下。如蛇场较大,可在场内开一池塘,除保证饮用水外,还可以放养鱼、蛙、泥鳅、黄鳝等作为蛇的饲料,下水道口应放筛网,防止蛇沿水道逃离。在蛇园内及周边墙基部应设多个蛇窝,坟堆式、砖瓦拱桥式、地洞式均可。蛇窝可以联在一起,但每个窝不可过大,以能容纳5条〜10条蛇为宜。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冻土层较浅,在冬季适当地盖以稻草、草袋子等亦可以安全越冬。其余空地可适当栽植一些花草、灌木,一方面保持园内净化,招引一些虫、鸟供给蛙和蛇捕食,又可供蛇攀援或热天蔽荫。树木必须离开墙基1.5m以上,树冠不能伸出墙外,防止蛇沿树爬出园外。有条件的在场内装置黑光灯以诱引昆虫供给蛙类食用,亦利于蛇在夜间捕食,同时工作人员可借助灯光进行夜间观察。

(2)岛式:岛式蛇场即四周环水,中间高地养蛇。这种情况可以是自然形成的,也可以是人工修建的,如很多地区的湖心小岛,可以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经过人工修建必要的设施,使其成为小型自然保护区蛇场。人工修建的岛式蛇场可以借助自然条件,选择河边小型半岛式的突出高地,经过适当修建进行养蛇。这种情况一般投资较少,且更接近自然环境,对蛇的生长发育极为有利。如果在平地上修建岛式蛇场就比较困难,投资大,但实用。在欲修蛇场的周围挖深1.5m以上,宽1.5m左右的深沟,把土翻到场内。沟的外侧以石头或砖砌墙,并应高出地面50cm以上,修成平台。内面陡直,光滑无缝隙;内岸修成斜坡,便于蛇出入水沟。水沟深1.左右,宽1.2m〜1.5m,水面距离外岸墙顶不得少于1.2m,防止蛇游泳过岸爬出逃窜。在水里可饲养充足的饲料,同时供蛇游泳或饮水。在岛上修筑蛇窝,栽植各种植被,供蛇栖息和遮荫。围沟上搭吊桥供工作人员出入,但要防止蛇沿桥逃走。此种蛇场更接近自然环境,光线充足,通风好,少骚扰,有充足的水源和饲料,栖息场所安静,可以长期使用。

此外,可以利用自然条件改成蛇场,如在山阳坡的山脚下开凿山洞,供蛇栖息。洞深2m〜3m,洞内高度1.5m以上,相当于我国陕北一带的窑洞。在里面修筑蛇的栖息处所,在山脚下蛇洞的外边一定范围处修筑围墙或水沟。还可以利用旧房屋加以修整为蛇的栖息场所,外周修筑围墙或水沟,内部设施要求与前述相同。

3.建立自然保护区为了保护资源或种系,以建立生物教学考察基地为主、开发利用为辅的,可以建立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有封闭式或开放式两种。封闭式是利用自然地理的有利条件,与周围隔绝,或人工修建与周围隔绝的设施。如我国的蛇岛就是天然的自然保护区。有些湖心岛屿可以放养蛇类,并保证必要条件,使其逐渐繁殖,成为保护区。人工修建几平方公里或更大面积封闭式保护区比较困难,一般不易办到。开放式保护区即结合保护其他野生动植物,禁止随意捕猎,并在蛇多的地方修建必要的设施(如水源、饲料基地),使其更好更多地繁衍生息,供研究或利用。其优点是随其自然环境,不影响蛇的生态习性,对考察或研究蛇的自然生活规律有益,但投资大,受益慢,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高。

除上述外,养蛇的方法还有很多,但大同小异,各地区可根据饲养的蛇种不同、饲养目的不同因地制宜,创立自己独特的方法,为我国蛇的养殖事业做出贡献。有条件还可以借鉴某些发达国家的先进养蛇经验,使蛇类饲养“工厂化”,用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蛇的生长发育、气温与湿度的调节、饲料的配制、喂饲、繁殖及仔蛇的喂养等,逐步向机械化迈进。这种情况投资大,作为研究观察可以,作为生产性饲养在我国尚未提倡。

下一篇:蛇类养殖方法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