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类海蛇科

幼蛇头部、环纹和腹鱗均呈黑色,随年龄增大而逐渐变浅。长吻海蛇别名和地方名:黄腹海蛇、黑背海蛇、细腹鳞海蛇。

一、青环海蛇

别名和地方名:海长虫。

形态特征:头部大小适中,体长,体前部不细,体后部及尾侧扁,体部最粗的周径为颈部周径的2倍多。腹鱗小,其宽度不超过相邻体鱗的2倍,大小通身较为一致,个别腹鱗纵裂为二。背鱗圆形,起棱或具短棘,覆瓦状排列,30多至40多行。头背黄橄榄色,眼后及颞部有黄斑,体背深灰色,腹部黄橄榄色,全身具有青黑色环纹50多个,环纹在背部宽而色深,腹部窄,体侧最窄而色浅。幼蛇头部、环纹和腹鱗均呈黑色,随年龄增大而逐渐变浅。成蛇全长1200mm〜2000mm。

生活习性:生活于海洋,以海鳗、小带鱼和其他小鱼为食。卵胎生,9月〜10月产仔,每产3条〜15条。

分布:属广布种,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地沿海均有发现,尤以南海产量较高;国外波斯湾、印度洋、太平洋地区以及日本、南达伊里安岛沿海等地均有分布。

二、长吻海蛇

长吻海蛇别名和地方名:黄腹海蛇、黑背海蛇、细腹鳞海蛇。

形态特征:头型长,吻长,鼻孔朝上,鼻鱗彼此相切,体鱗细,呈六角形或近方形,镶嵌排列,腹鱗极小或分裂为二,与体鱗不易区分。头体背黑色,唇缘黄色,腹面黄色,背黑腹黄截然分开,尾部有黑斑,单独或彼此连成波状,尾尖黑色。全长700mm〜900mm。

生活习性:属海蛇科中分布最广的一种,能远离海岸游动。吃各种小型鱼类,也吃甲壳动物。卵胎生,每产2条〜5条。

分布:国内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地沿海均有发现;国外于非洲东部沿海、跨印度洋及太平洋至北美南部、中美西部沿海等均有分布。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