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蛇——眼镜蛇

眼镜蛇虽主要在白天活动,据观察此蛇在夜晚能准确的咬击目的物;天气闷热时多在黄昏出洞。眼镜蛇有一突出的活动方式。
眼镜蛇:【地方名】膨颈蛇、吹风蛇、五毒蛇、蝙蝠蛇、饭匙倩、琵琶蛇、犁头蛇、白颈乌、万蛇等。

【特征】背鱗平滑,23-21(19)-15行;尾下鱗双行,第四、五枚下唇鱗之间嵌有一枚小鱗。全长100〜200厘米。

背面棕褐或暗褐色;颈部背面有镶白圈的黑斑,状如眼镜,当颈部扁平扩展时相当明显,故称眼镜蛇;颈腹面有一黑宽横纹,在其前方两侧各有一黑斑;躯、尾背面常有均匀相间的白色细横纹,幼蛇的特别明显。

【生态习性】在海拔30〜500米的平原、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或竹林中、溪沟鱼塘边、稻田、公路和村宅附近均可遇到此毒蛇。主要是白天出来活动,捕食鱼、蛙、蜥蜴、鼠、鸟、鸟卵或其他蛇类;夏季暴雨后经常爬进住房内觅食鼠类。眼镜蛇虽主要在白天活动,据观察此蛇在夜晚能准确的咬击目的物;天气闷热时多在黄昏出洞。最活跃的季节是5、6及11月,每天上午10时到下午2〜4时是它活跃的时间。大雪至惊蛰为冬眠期,此期也偶有出洞晒太阳的。5、6月进行交配,6〜8月产卵10〜18枚,经50天左右孵出小蛇;孵化过程中,亲蛇常在产卵场所的附近活动。能攀树,而没有缠绕能力。性较凶猛,但一般不主动袭击人。

眼镜蛇有一突出的活动方式。当它受到激惹时,体前段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竖起,略向后仰,躯干最前部向两侧扩展,呈扁平状(因该段肋骨较长,支撑皮肤向两侧扩展所致);头平直向前,随竖起的前躯摆动,并发出“呼呼”声。有时,毒液可喷射达1〜2米远。如果喷出的毒液射入眼内或体表的破损处,也会引起中毒症状,故应加以注意。

【分布】云南、贵州、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国外广泛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锡金、印度支那等。


下一篇:黑环蛇arws,Wall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