蝮蛇的饲养与管理

蝮蛇种源易得,适应性特别强,养殖方法与其他毒蛇相比,技术简单易掌握,是人工饲养比较普遍的蛇种,但大规模人工养殖及对蝮蛇进行深入科学的研究,则是近年来才开始的。此蛇也是生产纯蛇粉的主要原料蛇之一。

蝮蛇是我国各地均有的一种小型毒蛇,除食用外,还有较高的医药价值,蛇胆、蛇皮都是上等的中药材,在I临床上应用已有悠久的历史,其毒液是畅销药品——蝮蛇抗栓酶和清栓酶的主要原料。蝮蛇种源易得,适应性特别强,养殖方法与其他毒蛇相比,技术简单易掌握,是人工饲养比较普遍的蛇种,但大规模人工养殖及对蝮蛇进行深入科学的研究,则是近年来才开始的。此蛇也是生产纯蛇粉的主要原料蛇之一。

我国有6种蝮蛇,东三省占2种,即白眉蝮蛇、黑眉蝮蛇(蛇岛蝮蛇)。另外4种是内蒙古一带的草原蝮蛇、新疆等地的高原蝮蛇、江浙等省的短尾蝮蛇和尖吻蝮蛇。它们是我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毒蛇。蝮蛇最长不超过O.9 m,小者只有0.5~0.7 m。

(一)投种密度

蝮蛇饲养投种密度宜每平方米不超过5~10条,养殖方式有池养、室内养、场地养(含立体养殖)等3种方式。少量的试养可采用池养,池上面需加盖能透气、易观察的纱网或铁丝网,以防逃逸。蛇在野生状态下为自由分布,一旦集中放入蛇池或蛇场,初期会很不适应,往往在墙角、水池的出入口或围墙排水口处打堆乱挤,如投放的密度较大很容易压死下面的蛇。如不及时分开,一夜过去被压死在下面的蛇有时多达数百条。为防止蝮蛇这种初进场的打堆行为,避免不应有的经济损失,饲养人员应及时将聚堆的蝮蛇挑开,向场内的石堆及蛇窝处分散,尤其是投蛇后第一个晚上,要安排人24 h值班,协助它尽快找到藏身位置,人为地减少投种后的这种死蛇现象。若大批投种,较好分批投放,以使它尽快寻觅到归宿。天气突变时,蝮蛇也易出窝打堆,遇有这种情况要及时处理,以防意外。蝮蛇不同饲养密度的平均成活率见表7一l。

表7一l蝮蛇不同饲养密度的平均成活率

(三)消化特点
蝮蛇的食性与栖息场地能提供的食物种类有关,很容易形成惯性食物,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也是如此,这是大规模养殖较易成功的根本所在。蝮蛇的食欲较性强,且进食量也大,一条成年蝮蛇可连吞3~5只麻雀或小白鼠等,但其消化食物的速度很慢,每吃一次要经过5~6天才能消化完毕,消化的高峰多在进食后的1~2天。蝮蛇的消化速度与饲养环境温度有直接关系,当温度达到25~28℃时消化最快,低于15~18℃时消化缓慢,低于10℃时则不吃食物,即使强行填食也不消化,很快便吐出来。在不太饥饿的情况下一般不捕食;外界气温一旦达到30℃以上便进窝栖息不动,直至温度适宜方才出窝觅食。


(四)耐饥能力
蝮蛇的新陈代谢极为缓慢,如饱食一次后不受惊扰,在供水充足的情况下,即使不进食也能存活较长的时间。蝮蛇的耐饥能力还与饮水有关,在供水条件下可耐饥80~392天(据伍律教授记载),但体重平均要减少24.7%;在不供水的条件下也能生活34~107天,其体重平均减少33.6%;即使是刚出生的小蛇,在只供水不供食物的前提下,亦能活很久。由此可见,蝮蛇对食物有很高的利用率和很强的耐饥力。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