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的血液循环系统

蛇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总称为体液,如血浆、组织间隙液或组织液、淋巴液和脑脊液等。生理学将细胞生存的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以区别机体生存的外环境。而内环境的相对恒定是机体正常生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蛇的体液对蛇的生长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浆。血液的pH为6.7—8.1。

蛇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总称为体液,如血浆、组织间隙液或组织液、淋巴液和脑脊液等。上述液体存在于细胞之外,故又可称为细胞外液。生理学将细胞生存的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以区别机体生存的外环境。而内环境的相对恒定是机体正常生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蛇的体液对蛇的生长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浆。血浆中溶解着一些有机物质和无机盐类。有机物包括各种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激素及一些代谢产物。无机物包括Na+、k、Cl一、c、HC03-等。血液的pH为6.7—8.1。

李永材、黄益明(1985)、曲韵芳(1985)、吴孝兵等(1998)、张富兴等(1997)和吴瑞敏等(1983、1985)对蛇的血细胞等进行了大量的比较深入的研究。

蛇类的血细胞可分为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和血栓细胞(哺乳类为血小板)三类。
(一)红细胞

蛇的红细胞在光镜下呈椭圆形,其直径约为18.00岬。细胞内含血红蛋白(Hb)(5.8~11.3)100rnl(表15一1)。蝮蛇秦岭蝮(以Q代)红细胞长径(17.99±0.96),短径(11.56±0.80,红细胞核长径(7.74±0.50),短径(4.45±0.57)岬。短尾蝮(以B代)红细胞长径(18.13±1.28)岬,短径(11.44±0.86)岬,核长径(8.25±0.42),短径表1 5—1蝮蛇血样的检验(曲韵芳等,t985)(5.05±0.89)岬(见表15—2至表15—6)。吴孝兵等(1998)的实验结果见表15—7。

张富兴等认为,短尾蝮蛇RBC数目均值较曲韵芳(1985)报道的高,此差异可能与蝮蛇所处的纬度或生活环境不同有关。如在同一季节,陕西地区平均气温低于浙江地区。因此,陕西产短尾蝮蛇RBC数高于浙江产的原因可能是适应较低气温环境的结果。因为,即使在同一地区由于季节差异,同种蝮蛇的RBC数目同样存在着显著差异。这是由于气温降低使蛇体温下降(6~9月份蛇体温较高,Q为18.5~25.5℃,B为20.0~25.0℃;lO~11月份气温F降,蛇体温也下降,Q为10。15℃,B为9.0~14.5℃),蛇活动减少,代谢水平下降,血液浓缩;另外,血流速度缓慢,使得要维持一定体温、保证一定水平的代谢及组织细胞中相对充足的氧含量,需增加血细胞数目。因此,这可以看做是蛇类对低温的适应,并认为RBc和Hb含量随体重不同虽有变化,但无相关性。

红细胞的渗透胞性。生物膜(如细胞膜)是半透膜,对各种物质具有选择性的通透性,即其允许水通过,结果表现有水向溶液内扩散。水的这种通过半透膜向溶液扩散的现象称为渗透。如果半透膜的两侧均为溶液,但浓度不同,水分子将从溶质少的溶液中向溶质多的溶液中扩散,此种溶液促使水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渗透的力量称为渗透压。


血浆中含有多种物质(溶质),大致分为两类:一种为低分子物质,如无机离子、尿素、葡萄糖等,由这些溶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另一种为高分子物质,如血浆蛋白质,它们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

在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内的渗透压与周围血浆的渗透压相等,在哺乳类动物相当于0.9%Nacl溶液的渗透压。如果把RBc悬浮于渗透压稍低的0.6%~0.8%的NaCl溶液,水将

在光镜下观察发现,嗜中性粒细胞的数目最多,其次为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数量较少。

(1)嗜中性粒细胞。细胞大小为13.5~15.5um。细胞通常呈圆形,被染成橘红色,胞质内充满均匀分布的小颗粒。核有时不清。

(2)嗜酸性粒细胞。细胞的直径为9.5。10.0um。细胞常呈圆形或椭圆形,胞内充满紫红色粗大颗粒。核2叶或呈肾形,有时不清。

(3)嗜碱性粒细胞。胞体直径为7.17~9.0um。细胞呈圆形,胞质内充满深紫色或黑色粗大颗粒,核被遮盖不清。

(4)淋巴细胞。细胞大小变化较大,但比其他细胞小,其直径为7.0—8.0um。细胞圆形,被染成紫黑色,核圆形且大,胞质少。

(5)单核细胞。细胞直径为11.0~13.5um。细胞质红色,核浅蓝紫色,呈肾形或马蹄形,位于细胞的一端。

从WBC分类计数中可以看出,淋巴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的数量远比其他类型的细胞多,提示蛇类亦具有比较强的免疫功能。

(三)血栓细胞

非哺乳类的血栓细胞相当于哺乳动物的血小板,亦具有凝血作用,故有人还将其称为凝血细胞。蛇血栓细胞大小为4.0~5.5um,细胞质少,染色浅,有核,大而不规则,染色深而成蓝紫色。凝血时间(试管法)值:雌性为9.8 min,雄性为11.7min。

当脊椎动物受伤出血时,也有组织收缩和局部血管收缩反应。即当机体受到伤害时,血栓细胞立即附着或聚集在伤口处,塞住受伤的血管壁,防止血液外流。随后,由于血液凝血系统的激活,在聚集的细胞之间形成纤维蛋白网,把伤口牢固地封住。爬行动物的血浆内缺乏凝血活素成分,它们依赖血管收缩和迅速释放组织凝血活素。

脊椎动物各主要类群的血液凝固系统基本相同,在血浆中存在着大量的凝血因子,使纤维蛋白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并使血液产生凝固(图15—2)。但爬行动物没有表面接触引起凝血的证据。

上一篇:蛇的心脏
下一篇:蛇的体温调节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