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类的外形及皮肤的生理性变化

蛇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蛇类的鼻不是嗅觉器官,真正的嗅觉器官是位于口腔背壁前方的锄鼻器,它与鼻腔无关,是一种化学感受器,不与外界相通。蛇类的体表外均覆有鳞。因种类不同,其数量、形状及颜色各异,常发生周期性的蜕皮变化。

蛇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蛇喜穴居生活,适于腹部贴地爬行,其体细长,全身被覆角质鳞片。个体大小因种类不同而差异悬殊,如盲蛇长10cm,而蟒蛇可达ll m。蛇体分头、躯干和尾三部分。头扁平而近似椭圆,头与躯干之间不存在明显的颈部。有些种类头呈三角形,如蝮蛇五步蛇、竹叶青、白条锦蛇(Elaphe dione)。躯干与尾部以泄殖肛孔为界。尾的长短因种类不同而有差异,树栖种类尾细长,适于缠绕树枝,如绞花林蛇(Boiga kraepelim);穴居种类尾很短,如两头蛇(Calamaria);水栖蛇类尾侧扁,呈桨状,适于水中运动,如海蛇等。蛇类的四肢退化,故无四肢、胸骨和肩带,但少数种类尚保存着退化的腰带残迹,如盲蛇科(Typhlopidae)。也有的种类还有后肢的残迹,如蟒蛇的后肢残迹位于泄殖孔两侧,呈爪状(图14—1)o头骨没有颞窝,颞上弓及颞下弓全消失。头部有鼻孔和眼各一对。鼻孔开口在吻部两侧,水栖种类(如海蛇、水游蛇等)则开口在吻背面,并且有鼻瓣调节开关,适于在水中呼吸。眼位于鼻孔后方,眼睑不能活动,无瞬膜,上下眼睑愈合成透图14—2蝮蛇的颊窝、喉头明膜,覆盖在眼球外面,既可透光,又能护眼。蝰科蝮亚科蛇类在鼻孔与眼之间有一深凹陷,称为颊窝(图14—2),能测出周围环境千分之几摄氏度(O.002℃)的温差,颊窝内的膜接触水流时,能测出0.003℃的水温差,是非常灵敏的“热测位器”,用以探测捕猎对象(女Ⅱ鼠类)的位置,可准确无误地捕捉猎物。蛇类的鼻不是嗅觉器官,真正的嗅觉器官是位于口腔背壁前方的锄鼻器,它与鼻腔无关,是一种化学感受器(嗅觉神经末梢分布于其内壁黏膜上),不与外界相通。舌细长,前端分叉,不具味觉功能,基部有舌鞘,伸缩性强,能伸出口外,频频伸缩,灵活摆动,用来黏附环境中的化学物质,送入锄鼻器以完成嗅觉功能。因此,舌实际是嗅觉的辅助装置,且没有毒,对人和动物都没有危险。

图14—1蟒蛇后肢残迹

蛇类的体表外均覆有鳞。因种类不同,其数量、形状及颜色各异,常发生周期性的蜕皮变化。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