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类的特殊运动方式

蛇类最明显的特征是身体呈细长圆形,是没有四肢的爬行动物。现代高等蛇类已完全见不到后肢的痕迹。蛇在陆地上行走,主要是靠身体左右弯曲作“S”状向前运动和靠腹部的鳞片活动向前爬行,两者密切配合,协调自如。

蛇类最明显的特征是身体呈细长圆形,是没有四肢的爬行动物。但如果仔细观察,便可发现,蟒蛇等较原始的蛇类肛门附近,有l对角质化的距状突起物,那便是蛇的后肢退化痕迹。如果把这些蛇解剖开,同样可以在它们体内后方找到退化的腰带骨痕迹。这些都说明蛇的祖先确实有过四肢。动物学家和考占学家已经证明,蛇的祖先大约是从新生代第三纪时由古老的四肢蜥蜴类的一个旁支演化出来的。由于蛇与蜥蜴的生活方式不同,蛇类喜爱穴居,身体左右“s”状运动,于是作为行走的四肢便失去了作用,反而妨碍穴居;这样,经过漫长的演化岁月,四肢就慢慢地退化以至完全消失了。现代高等蛇类已完全见不到后肢的痕迹。那么,蛇是靠什么“走路”的呢?

蛇在陆地上行走,主要是靠身体左右弯曲作“S”状向前运动和靠腹部的鳞片活动向前爬行,两者密切配合,协调自如。

蛇体表面披着细小的鳞片;陆生和树栖种类的蛇腹面有 一列特别大的鳞片,它们由一腹侧到另一腹侧,通称为腹鳞(图1)。腹鳞为覆瓦状排列,能作前后活动,是陆生和树栖种

类的蛇爬行的主要工具。经常穴居的盲蛇类,它们不需要在陆地行走,因而腹鳞与侧的鳞片都很细小(图2)。生活在海洋中的海蛇类,主要是靠左右扁侧的尾巴摆动来推动身体前进,也不需要有大型的腹鳞。但陆生或树栖种类蛇仅有大型的腹鳞还是不能爬行的,更重要的是靠蛇体内的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的特殊结构,及通过中枢神 经系统的支配,使各部分协调活动,达到爬行的目的。

图1蛇的腹鳞、肛鳞和尾下鳞

1 9.腹鳞20.肛鳞

21.尾下鳞成对22.尾下鳞单行

图2蛇背鳞图(爪汁数方法)

蛇类的脊柱极长,通常由3。0多个脊椎骨组成,有的多达400余个。脊椎骨的数目,大致相当于其腹鳞及尾下鳞的数目,所以在体外可以大数出其脊椎骨的数量。在每个脊椎骨的两端,除了有和一切脊椎动物一样的前后关节外,蛇还特别长有1对副关节突。脊椎骨的神经弧前端叫椎弓凸,是楔状突起;后端叫椎弓凹,是凹窝状。这样前后两个脊椎骨之间的副关节凸与凹,互相嵌合。因而蛇的每个脊椎骨都具有特殊的双重关节。故蛇的整条脊椎骨不但没有脱臼之忧,并且可以增加其曲绕性和灵活性。使其在爬行前进时,身体能作左右“S”状弯曲运动。往往见到蛇在休息或睡眠时,能将身体盘旋成1个圆饼,把头放在中央,也是因为它的脊柱具有双重关节的缘故。

蛇除脊柱都具有双重关节能作“S”状运动外,它的每个脊椎骨,除前面第一个环椎及尾端少数脊椎骨外,都有1对细长而弯的肋骨。它们之间通过可动关节相连接,因而所有的肋骨由于肌肉的收缩可以前后有规律地活动;在肋骨末端则有极其发达的皮下肌与腹鳞相连。因此,在肋骨前后移动的同时,亦能牵动腹鳞作前后活动。当腹鳞向前移动时,由于鳞片是覆瓦状排列,并不影响身体活动;但当腹鳞向后移动时,由于鳞片的游离后缘与粗糙的地面相接触,成一固定点,在腹鳞继续向后转动时便起反作用把身体推向前。这个效果便与身体左右运动一起共同完成爬行动作。 至于树栖类的蛇,能在垂直的树干上爬行,那是因为它们的腹鳞特别扁而内弯,游离的边缘类似“V”形,且具有许多小棘,腹鳞表面并有尖锐的棱,因而,当它们在爬树时,除凭借带小棘的鳞缘在垂直的树干上爬行外,同时更借助于鳞上的锐棱来支撑着整个身体,这样就既能有效地在树干上爬行·又不会从垂直的树干上滑跌下来。同样与其树栖相适应的是,身体一般比较轻而细,尾部特别长,能缠绕着树枝帮助爬行。

上一篇:蛇类的捕食方法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