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本科、纽大硕士李雪琴:上了名校,就不能当“废物”吗?

《脱口秀大会》第三季,大家看了嘛?又丧又有梗的李雪琴,实在是太喜欢了。

说起李雪琴,就要想到两年前她在清华门口喊话吴亦凡:“吴亦凡你好,我是李雪琴”,还被吴亦凡“翻牌”了。

结果两年后的她,不光脱口秀说得好,还有了几个极具反差的标签:搞笑段子手,北大学霸,抑郁症患者...

不少人跟湾湾有一样的困惑:都当上“天之骄子”,成为北大学生了,怎么还会抑郁了?

不过现实正是:付出巨大努力考进了名校,反而越有可能陷入抑郁和焦虑的怪圈。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曾在一个论坛上分享:

“我见过很多名校中最优秀的学生,他们中的很多都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屡次三番尝试放弃生命。这不是普通的抑郁症,是非常严重的新情况,我把它叫做‘空心病’”。

而他做过的调查更触目惊心:北大一年级的新生,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大家是不是也跟湾湾一样被吓到了...而大四确诊抑郁的李雪琴,连提到自己的病时还不忘自嘲:

“北大一到期末看抑郁症的人可多了。我到北医六院看病,那是精神科最好的医院,我们学校的学生去那儿可以打折,一折,不然我看不起”。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得抑郁症的名校生,李雪琴不是唯一一个。不久前在豆瓣上,还有一位自主招生进入北大的同学,自称“进入天坑专业的学渣”,真实地记录到: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个趋势,在国外同样严峻。

哈佛大学健康服务中心,在2017年和2018年进行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哈佛学生抑郁患病率高达15%-30%,焦虑患病率为13.2%-30%,都高于疾控中心公布的全国平均水平。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几乎每一个进入名校的学生,都是从一个小池子里的“大鱼”,突然变成了“巨大池子里特别渺小的鱼”,会有一种深深的落差感。

李雪琴还说过一段话,湾湾觉得学霸们应该都有共鸣:

“我所有的青春期、叛逆期,可以说在小学结束了。我上初中开始我就懂事了,我再也不逃课了,我学习特别好,一直考第一名,啥活动我都参加,一点没让我爸妈操过心。”

可“好孩子”们一旦进入了高手云集的大学,就像一下子被抛入空中,找不到落脚点:“不知道人生的方向在哪里,不知道我学这么多有什么用。没有人可以告诉我,你的未来是怎样的。父母根本不了解我要面对的社会。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没有了目标,失去自己的方向。一路听话走到今天,却没有获得一个令自己开心、兴奋、有保障的未来,的确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呀。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作为在清华、北大这两所高等院校里长期从事心理学工作的心理学博士刘丹老师,对这个问题的解释非常独到——

她表示,上一代人虽然不富裕,但变化小,人们享有一种安全感,“听话”在稳定的社会结构中很重要。但随着经济逐渐发展,稳定的社会形态逐渐被打破。社会急剧变化之下,人们面临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

社会正在并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家长的经验已经无法覆盖未来。

刘丹博士给大家的建议是:

首先,成功的途径不再单一。和过去传统的、需要依靠本科硕士博士一路学习、一层层镀金才能走上人生巅峰的路不同,一些有好点子、不依赖于文凭(当然他们可能有)的人,也能通过创业等途径创造财富。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李雪琴被人质疑“北大的为什么会这样”,她说“北大的为什么就不能做个废物呢”

其次,追求独特性。人们富裕起来之后,就会有更多个人空间,有更多自由和爱好,对物质和精神产品更追求品质而不是数量,更追求生活体验独特性和“私人订制”,统一标准、流水线上生产的东西越来越不受欢迎。

整个社会系统里所有链条上的每一节,都需要有人来创造,每一个不同特点的人,都有他的用武之地。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现在,李雪琴回到国内讲起了脱口秀,她曾经接受访问时说,“我就是一个尽可能不想给别人添麻烦,希望能让人快乐的人。我累啊,但我让人快乐的时候能缓解这种累。很多人劝我调整,我还没找到好的调整方式。那我就先让大家快乐着,没关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不久前,还有一条新闻说的是:哈佛物理学博士后罗某在深圳南山区当了一个街道办事处的副主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条新闻在热搜上还持续了一段时间,也引发不少争议,当时大家的点集中在:她这样的做法是不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湾湾出于对新闻事件本身的好奇还深入地查了一下,发现这位博士后是通过深圳的“苗圃计划”引进的高端人才,入职的岗位相当于处级干部。

她的这份选择追求的是一份稳定的工作,还是在国家的基层单位能有所贡献呢?这些真实的想法湾湾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她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未来,人们的工作可能不再只是为了生活,而是因为“我喜欢和享受工作”。我们的人生发展观念,不会再聚焦哪条路更好,而是聚焦在:什么是我想要的,并且令我感觉到愉快和有价值的。

湾湾还看到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我做椅子,是因为我喜欢做椅子;我养花,是因为我喜欢养花;我设计垃圾袋,是因为我喜欢环保。知识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很高兴看到李雪琴和这位哈佛博士已经成为一个“独特的人”,也希望大家不管在国内读书还是出国深造、学业进行到什么程度,都不用被“优秀”本身困住,勇敢去做自己呀。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