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时,思想的火花迸溅|留言精选

2019年,南都观察开始了“留言赠书计划”,收集并整理不同文章中真诚、理性的留言。以下为我们最新整理的一批留言,涉及的文章包括招生改革、乡村振兴、文理对立、癌症治疗、机器翻译等话题。

此次赠书来自浦睿文化传播的《美国不平等的起源》,感谢每一位真诚、理性的留言者,因为每一期的图书数量有限,并非每一条被摘选出的留言都有机会获得图书。具体名单请见文末。

冯正烨:

如果将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看成是人生接力赛的话,每个阶段学生认知,兴趣,理想,能力表现,努力程度等等实际是不一样的,不应由先天决定后天,由开始决定终点,由学区房或财力决定教育机会,上海的方式可以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的包容和选择,相对更自主更公平。但同时也需注意寻租行为和信息的公示。

Rabbit Ya

让我们假设每个人都处在一种“投胎”的状态中:每个人并不知道,投胎后,自己会落入什么样的家庭。在这样的投胎状态中,我们可以设想我们想拥有的社会模样。在社会A中,家庭出身对一个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其现实承载物之一即为“学区房”),我们能不能获得好的发展,全看投胎之运气。在社会B中,家庭出身对一个的发展不具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取消了学区房制度),我们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是否生在一个有钱人的家庭,并不会对我们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那么,我们会选择怎么样的社会呢?

朽:

现在的基础教育很缺乏逻辑教育,这导致说话的人会犯很多逻辑谬误,网络暴力最常犯的就是人身攻击谬误。我们在审视他人的时候先要审视自己,说的话是否有逻辑,是否犯了“金锄头”。在批判他人时,首先要认识自己。批判性思维最重要的是先认识到自己的预设是什么,在道德之上做出真正属于自己的选择。

不够实在:

网络让世界凭借小小文字就进入了我们意识之中,可是即使是我们面对着真实事件,依然只能看见我们所能看见的现象,而作为完整事件呈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还经过了我们意识的补充加工联想,才达成了该事件的同一性,才有了我们对事件本身的认识。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我们逃不出自身的视域。这是每个人都存在的问题,在这个无法全面认识的缺陷面前,我们最该做的就是不要带着评判的目光看待事件。

此山云深处:

是否同意,基于综合分析利益得失来决策。人情、道德,也只是利益的一种。

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没错,高层住户为了自己便利的利益没错,收益大而付出少当然积极赞同。低层住户保护自己不受损失也没错,收益少而付出大当然不积极。不同的表现似无关道德高下,假如楼层能神奇瞬间互换,试一试吧。

损失七十万只补偿五十万,净损失二十万。如果换成自己会同意吗?

买水果,给一万,人情关系,做工作,加起来能弥补低层住户全部损失吗?不去尝试弥补损失,而施加道德压力和孤立等,难道是道德的吗?

而改变一致同意原则,更可能形成多数人的暴政(投票),可能会造成对低层住户的伤害。(假如某富人所在小区投票瓜分他的亿万财产,除一票反对外,可能其他都是赞成票)

真的希望看到,各方最后形成一种基于市场评估的房价变动补偿机制,平等磋商达成一致,至少(加装电梯)没有利益受损者,才能把好事办好。

Tin:

这些老人虽然有自己的房产,但某种角度上讲他们也是住房困难户,可以考虑在市郊环境好、或是毗邻医院新院区的地方建设一些养老改善型的公租房,让他们迁出去,政府统一租下他们没有电梯的老房子,作为人才公寓或面向年轻人的公租房。行动不方便的老年人住在城里不是刚需。

Kulili's Awaking Pluto:

现在是更加注重个体利益的时代,不能总想着通过以往的道德感召解决问题,该补偿的就是要补偿,如果只靠道德呼吁,事情也没法解决啊。想办法让反对的双方坐下来,协商均衡利益损失,才是良策。

rxy:

这里推荐一本《拥抱战败》。

战败后的日本社会可以说是在占领军当局设计而不断发展的社会构想。民主自由某种程度上被想当然尔地覆盖在传统的封建制度之上,看似披上了一袭华美的袍子,却忽略了袍子之下相伴相随的阴翳。一直在讨论的日本民主化不彻底的问题,是否源于占领时代民主对于封建的妥协,是一个值得仔细寻找蛛丝马迹来验证的事情。东亚女性的自我意识处在传统的男女分工观念与当代社会的女性能力发展的深刻矛盾之中,苦苦挣扎地发芽,一开始可能成效显著,但是否会有一天幡然醒悟,原来根还在那个日益厌恶的传统的社会观念之中?

此山云深处:

阶层不断分化导致社会矛盾加剧,是很多国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难题。

税收调节似乎也难以扭转贫富差距加大和矛盾不断累积的趋势。

或许,只有等到突破性技术的出现,可能会相对平稳地解决这个问题。

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日本能在上世纪经济腾飞主要依靠的支柱产业是半导体和高端制造业,这些产业都重资源和重投入,产生的大企业往往体量庞大,在景气时也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这些岗位不需要太多的创新,并且也能给予丰厚薪资,造就了日本底层民众甚至中产的依附于企业雇用制的保守的上班族文化。但日本的政客孱弱绝对是外国人的误区,在在二战前和战败后,日本政府也大刀阔斧地采取了很多强硬的改革,即使泡沫经济后,日本政客和银行业,财阀往往也是一个封闭的阶级,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阶级性的剥削也不在少数。只是更多的时候,在外国人印象中,作为二战战败国,日本政客在外交和国际事务上对西方采取妥协的态度和行为,造成了日本政客孱弱的假象而已。

只想要你知道。

或许是趋势吧,人口往东部大城市集中,中西部地区人口不断流失,直到东部地区生活成本超出人们的承受极限。中西部也跟美国似的,靠机械化少量人口就能种植大片土地,农民收入提高。所以我觉得这种人口流失是好事。佛坪这种公务员经济也太荒谬了。

不够实在:

或许有一天,人们会想起小城的可爱。

李美宸

这篇写的特别好,我是小县城的人,今年30岁,回想以前的教育,感觉都没什么用。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家庭教育差不多是零,所以情商很低,生活能力也不高,法律知识匮乏,财商是零,这些都是我结了婚有了孩子后才发现的特别现实的问题。

如果当初我们学校的教育不是一味的接轨大城市,而是教学生一些实际生存的知识,我也不至于现在从头开始学。一边养孩子,一边还要学习,真的很辛苦,要么就是出去赚钱,孩子给爷爷奶奶,自己的孩子又成留守儿童了……

我当初学习还不错,但是就是那种只会做题的书呆子,分数是一个学生最大的尊严,其他能力不算…这就是10多年前城镇的教育。

希望我们中国的教育越来越务实。

编木而渡:

乡村中小学校特别是远离县城的学校萎缩已是不争的事实。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刚刚到乡镇中学工作,一个乡只有一个初中,不大的乡在校学生三百多,六个班级。到了九十年代末,这个学校在校学生达到最高数八百余人,校舍紧缺,于是赶紧筹措资金建教学楼,四层十二个标准教室的教学楼拔地而起……

而现在那所初中,去年秋初一招生仅27人,而且越读到高年级,学生会越少。而教师呢,也不少凭借各种关系和途径借用或转到其它地方,实际在学校任教的老师也锐减。

远离县城的乡镇初中都逃脱不了这样的命运。

冰海_心金军(力):

从现实的角度看,多数学生和家长很难脱离现有的教育体制框架,更多时候在于从选文或理上可能在未来获取多大实际利益上考量,实属无奈之举。

Vincent:

文科还是理科,这并不是问题的本质。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君子不器的教学理念,万世之师矣。现代人的思想更不应该偏执一隅,多元开放,先成人再成材,让每个人都能够有施展的领域和空间。

放眼世界,越是先进的大学越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新。德国的大学既有综合性的大学也有专科的职业教育,最重要的是他们进入到社会中的社会地位是一样的,没有说职业教育就低人一等,公平公正是每个社会都在追求的东西,反观中国,无法言说。

最后,通识教育依然是非常欠缺的。

胖菩提一广润:

仔细想想,把学生简单分为文科和理科,是因为当年教育资源不够,而被迫进行的。

一旦社会的教育资源足够支撑每个人的终身学习,实际上每个人都可以终身的随时、随地、随缘的学他感兴趣的事情。

哪里还用给自己贴个标签——是学文的还是学理的?

yingjinli

癌症晚期甚至已有转移是至今世界难题还没有好的治疗办法。看过此文章感触蛮深。

只希望不要拿癌症中晚期的患者做实验!

如何充分利用科研经费去开发研究是一项长期不断的目标。

值得借鉴英国肿瘤医院、每几年后、他们都会针对莫一癌症科目进行调研、邀请患者与专家们聚会。专家们首先介绍、他们在近几年中、研究与发展总结了生存率与死亡率以及在药物运用上进展与差距。

邀请患者中、讲述他们自发病到诊治到控制的经历,等等。

此山云深处:

一方面医生当然有诊疗处方的权利和自由度。另一方面,信息即权力,信息严重不对称情况下,患者即弱者,获得有效合理救治的权利更应受到保护,而不能当成牟利对象被任意宰割。

医疗事关民生健康,大病重疾更是生死时速性命攸关。医疗或长期存在的过多检查检验和用高价药(新特药进口药等等,医院的处方药一般外面药店买不到),可能超出了合理限度,但却难以认定。患者有疑问也只能乖乖掏腰包。

这涉及到医院制度医疗制度等改进完善,和卫生部门深化改革。比如规范诊疗标准同行评审和行业自律等,似也应进一步研究放开民资外资准入,打破行业垄断,或是根本改革措施。

凝漪

在面临疑难杂症时医生所面对的高度不确定性,这一点与投资顾问所面临的情况颇为相似——一个是无法给出一定能治好病人的最优方案,另一个是无法给投资者必定赚钱的资产组合。

医生的职责应该也是一个顾问的角色,为病患制定治疗方案并揭示其中风险。

事件的重点在于文中被批评的医生,有没有告诉患者存在证据更充足的标准治疗方案,有没有告诉患者自己“放手一博”的方案缺乏高质量证据和可重复性检验。

如果没有,无论动机如何,这和那些依据几个成功案例和期刊报道就强推P2P产品的投顾有何区别。

雪球儿:

面对这种复杂而罕见的病例,医生开出的处方只要有据可循,且与药品供应方/基因检测公司等无利害关系,提倡什么样的疗法不应被苛责,这是医生行医理念不同允许范围内的适度自由。我很好奇的是,医院内部或者医疗体系内,有哪个机构/委员会/组织来对医生对这种罕见病例开处方的行为进行正当性的审查?

会喵的猫熊何小花:

说得没错。任何一个只要学过语言学或者翻译专业的人都知道为什么机翻无法100%取代人工翻译。研究machine translation的初衷,也绝对不是为了取代人工翻译。任何一门语言背后实际传载的是一种文化、一个民族等等机翻无法像人一样理解和传递的信息。如果机翻可以达到这种程度,那说明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完全取代大脑思考。但目前还远远不行。如果机器翻译比自己翻得好,只能说明,这个人的能力还远达不到可以做专业翻译的程度。那既然你都没能力做好这件事情,技不如人,还有什么好失落的,又凭什么怪罪到机器翻译身上?

即便是人工翻译,但凡能读懂原著的人,也鲜少发现译作和原作同样出色的作品。何况翻译还有更细分领域,佛经,诗歌,医学,小说有……翻译家之所以被称为翻译家,而非翻译,那是他们两者皆出色,这样大师级的人少之又少,也必定是深谙两国语言以及语言背后所承载的implication,且语言造诣非常高的人。

moi:

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可能就是外语学习者,如果辛苦学习了四年之后的成果轻而易举被机器所替代想必肯定是很失落的。但是不得不说机器翻译现在的精准度和应用范围越来越高/广,在多元化的世界中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那些不会外语或者不愿意学外语的人。这也是给了我们一个警示,语言不能当做专业来学,更应该是用好这门语言去研究更多的问题。

在美国的种族冲突、阶级矛盾之下,暗藏着种姓制度这一“看不见的骨架”。在《美国不平等的起源》中,普利策奖得主伊莎贝尔·威尔克森探索的便是这种强大的、不可见的等级制度。种姓本是印度一种按人的血缘或出身、婚姻、职业、宗教信仰等来划分社会地位的制度。作者威尔克森认为,美国也暗藏种姓制度,其定义黑人、白人或“非白人”的方式,历史上的种族隔离政策与法规,还有美国人民的观念与作为,都符合种姓制度的定义与特点。

威尔克森深入历史,结合真实事例,展现美国隐藏的种姓制度,并指出僵化的等级制度如何塑造了当今的美国和美国历史。在《美国不平等的起源》中,威尔克森将印度、纳粹德国的种姓制度与美国联系起来,总结了“支撑”美国种姓制度的八大支柱,包括神圣化、承袭性等,展现了日常生活中种姓的暗流。

赠书获得者有:冯正烨、会喵的猫熊何小花、此山云深处。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