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报》点赞蓟州这位女大夫

天津市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

蓟州区人民医院大夫蒋红波荣获表彰

6月17日,天津日报专题报道这位女大夫的援甘历程

蒋红波工作照

6月2日,天津市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天津礼堂举行,蓟州区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医师蒋红波作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上台领奖。这个看似文弱、娃娃脸长相的女子,2018年11月和2020年11月,两赴甘肃武威,为天祝藏族自治县藏医院带出一支过硬的CT和核磁共振检查技术队伍,结束了当地没有核磁共振检查、牧民群众为检查舟车劳顿的历史。

6月5日,记者赴蓟州区蒋红波的家中采访,客厅里,打好的行囊,诉说着紧张。此番醉氧效应还没退尽,她又张罗着回去了,即将到来的端午佳节也顾不得。

两赴高原 带出一支铁军

蒋红波两到天祝县藏医院,第一次是为CT去的,第二次是为核磁共振。该院在2018年8月安装一台东芝16排CT机,初次接触,影像科五名医生都陌生得不行,靠摸索着实费解。蒋红波去后,从CT机操作到报告书写,再到胶片图像后处理操作及成像效果,手把手地教,最终,五名影像科医生全能熟练操作CT机,35种基本检查项目,从头颅CTA、大血管CTA,到泌尿系统CTU等增强检查,游刃有余。

2020年秋天,天祝县藏医院又安装了一台1.48T国产万东i_Space核磁共振机。还是没人懂核磁共振。院长朱学青再次向天津求援。蓟州区人民医院院长李继东找蒋红波谈话:“天祝县藏医院又遇到难题了,您再跑一趟吧。”

在天津,蒋红波的职业称谓是医生、大夫、主任,而在天祝,她的官称是“老师”。她这个“老师”当的,格外用力。相比CT,核磁共振技术难度提升了不少,几名学生全是零基础。严师出高徒,蒋红波规定全科人员每天中午集体吃工作餐后稍事休息立即投入学习,晚上下班再延时一小时。蒋红波对病例进行逐个讲解,直到所有人理解透彻。

凌晨两三点钟,别人还在熟睡,蒋红波就已醒来了。因为高原反应,一到这个点就会缺氧憋醒。这是很多援助队成员都有的反应。身体的不适,异乡的孤寂,高原夜晚的清冷,让人情绪格外低落。然而在这个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交界的单人宿舍里,蒋红波无暇顾影自怜,她满脑子全是如何把核磁共振讲好。憋醒后,她就抄起手机,查阅资料,准备课件。这样工作到凌晨4点,再因疲惫小睡一会儿起床。

在过度劳累和严重高原反应的双重压力下,蒋红波病倒了,不得已进行高压氧舱治疗。当地医生建议她每周至少做两次,可一想到磁共振项目刚刚起步,为了不影响工作,症状稍有缓解,她便取消了治疗。

医生工作具有很强的实战性。在蒋红波援助过程中,天祝县藏医院的医疗工作一刻也没停止。第一次到天祝,适逢全县人健康查体,日CT工作量多达87人次。这对一个刚刚起步的科室,是巨大的挑战。来不及休整,蒋红波就和科室成员投入紧张繁忙的工作中,连续一个多月加班加点,带领大家边干边学。体检任务顺利完成,科室练兵也上了档次。

第二次到天祝,蒋红波一边为影像科每一位医生的诊疗把关,一边就实际发生的病例给全科医生讲解。直到现在,影像科还会经常发生这样的场景:一名医生接诊病例,全科医生只要手头暂时没工作的,全都围拢上来,当班医生先讲,蒋红波再讲。有的医生因当班没听见,她中午拉过人家来再讲。就是凭借这种备战高考般的精神,蒋红波为天祝县藏医院带出一支成熟的技术铁军。

蒋红波在天祝县藏医院炙手可热。各科室轮流请她去进行影像专业授课。每天早晨,都有一大堆各科室人员来参加影像科的早交班,听她讲影像学交班病例。

医者仁心 救死扶伤

天祝县人口中,牧民占比八成以上,居住分散,地广人稀。没有核磁共振的年代,这里的群众,要么忍着不去检查,实在不行,就得清晨在路边搭车,再反复换乘,到140公里外的武威。

东西援助合作扶贫结束了这个历史。好医生的无私奉献点燃了一盏盏明灯,照亮了牧民群众的就医路。当地群众说:“蒋老师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大爱无疆的精神。”

蒋红波讲课全无保留,30年的积淀、刻苦研磨的收获,全都竹筒倒豆子,一五一十教给大家。“同行是冤家”“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是不存在的。她认为,既然当老师,就不能有保留。她还要求学员们保持24小时治病救人的精神状态,因为患者发病不会拣医生的休息时间。“你们不要害怕打扰我,别管我休不休息,有问题随时问。”她要求学员们的同时,更要求自己以身作则。

2019年农历大年三十。她第一次援甘期间,回津过春节,与家人一起包饺子时,微信突然响了。天祝县藏医院当班医生叶周吉接诊了一位70多岁的大爷。患者腹痛好久了,一直忍着不看病,过年孩子们回来,坚持带他来就医。叶周吉大夫为他进行CT检查时,本能地发现不对劲,却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微信视频中,蒋红波指导叶周吉大夫把片子拉近,反复观察分析,这位患者有肝硬化,肝脏占位性病变,结合增强CT检查诊断为肝癌。

藏族医生种源林凌晨一点发来视频:“老师,这个是脑室出血吗?”从沉睡中被叫醒的蒋红波仔细看着视频,立即指出:“这个是丘脑血肿破入脑室……马上通知急诊,通知临床……”种源林接受采访时说:“蒋老师到我们医院后,用心、用情,给我们传授了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把自己几十年的从业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使我们在X线片、CT、核磁共振诊断技术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此,对蒋老师表示最真诚的感谢。”

天祝县藏医院有个天津专家的消息很快传开了。经常有患者拿着四五年前的医学资料来找她把关。一个曾因外伤做过开颅手术的藏族汉子,即使已康复到壮硕如牛,也要蒋老师说了没事才放心;12岁男孩格桑正好相反。他由父亲带领去天祝县藏医院骨科前,在外院做的X光、CT检查怀疑踝骨骨折需要手术。蒋红波的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有腓骨下副骨,没有骨折,有韧带和软组织损伤,并无大碍,不需要手术。30岁出头的汉族患者谭女士长了近十厘米的子宫肌瘤、年近七旬的藏族患者金大娘的肝硬化、“90后”藏族女孩卓玛的胰腺炎……还有众多患者的病症,都是蒋红波直接或间接诊断出来的,他们逢人都夸蒋老师好。

记者采访当天,还见证了一次蒋红波远程指导诊疗的过程。藏族妇女央珍头晕、肢体麻木一年有余。头颅MR检查,李鑫看到脑白质脱髓鞘样改变。蒋红波在视频里引导他从不同序列不同扫描位置仔细观察和分析,找到典型的影像学表现,考虑为多发性硬化,建议临床做进一步检查。李鑫说:“蒋老师从天津不远万里来到我们这个高原地区,两年来毫无保留地对我们指导和帮助,将自己丰富的专业经验教授给我们,让我们在CT、核磁技术诊断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使我们能独立完成影像、检查及诊断,为广大患者更好地服务。”

采访时,蒋红波的电话一个又一个,都是天祝打来咨询医疗问题的。采访结束后,她立即准备出发返回天祝。记者问她为什么不多住几天?听说医院领导也准假了,再过一周就是端午节了。她说:“科里太多事离不开,我在家住得不踏实。”

发稿时,蒋红波已回到天祝县藏医院,继续援助工作。截至目前,她已直接或间接诊疗影像学疑难病例2000余人。

蒋红波的爱人王宝江也在蓟州区人民医院工作,2019年7月,时任该院药学部副主任的他随蓟州区第3批柔性帮扶队抵甘,为天祝县藏医院规范了药品目录、分级管理以及摆放,系统培训药房工作人员。援助夫妻档的故事一度传为佳话。

今年入夏以来,天祝县自然灾害频发。5月22日凌晨,青海省果洛州发生7.4级地震,天祝县也有明显震感。那个黎明,很多天祝人是在私家车上过的。在八楼宿舍的蒋红波也被床铺晃醒了,意识到可能地震,她没有紧张,“反正我在八楼,跑也跑不出去,随便吧。”长期与责任为伴,与风险为伴,意志和胆量得到磨炼,蒋红波说,她早已超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她打趣地说,援甘前,她严重贫血,家人一度很担心她的健康,结果,天天在高原上奔波、暴晒,贫血指标反倒好了……

采访中,蒋红波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却在反复提及感恩。她说,这是所有蓟医人的成绩,她只是其中的一分子,一个符号而已。感恩蓟州区人民医院的领导,给了她援甘的机会,让她在磨炼中完善自己的人生;感恩天祝县藏医院领导和同事的支持;感恩患者对她的信任,让她的生命价值得到了体现。

这是她生命中最柔软的一环。

来源:天津日报、掌上蓟州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