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体育分值将逐年增加,体教融合成趋势~养出健康娃,看北京学校这样出招

近年来,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和学校体育工作备受各方关注。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

意见强调,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要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毋庸置疑,促进学生全面而健康地发展,体教融合已成大势所趋。

在教育部10月16日举行的发布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学校的体育中考要不断总结经验,逐年增加分值,要达到跟语数外同分值的水平。

体育如何融入到教学当中?

一起来看

观念融合

推动学校体育战略性调整

近几个月来,体育相关政策频频出台,学校体育工作开启了战略性调整。事实上,体育和教育结合并不是个新鲜概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 体教结合一度呼声很高。不过,当年体教结合之路, 主要指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培养。此次提出“体教融合”,则旨在坚持健康第一理念, 加强青少年的体育锻炼, 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康人格、锻炼意志。

此前,中小学体育与健康工作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在中小学校里, 小眼镜、小胖墩的比例越来越多,部分学生身体素养指标呈下降趋势。一些学生表示对体育课“爱不起来”,喜欢体育运动, 却不喜欢上体育课,似乎成为了一种悖论。推动体教融合,保障体育课育人目标的达成,让学生在体质素养、健康知识、运动技巧方面有实际获得,北京市中小学在摸索中做出了尝试和创新。

首先当是观念的融合。对此,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建明就曾表示:“体教融合不光是把体育和教育两个部门的资源进行简单的相加, 主要是一种理念变革。融合的理念要达到以文化、 以体育育人的目的,使体育在育人方面的综合功能和价值得到更大释放。”

作为北京知名优质校,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一直把“体育立人” 作为学校的百年传承和优良传统。学校将“以体育课程为核心撬动学校整体育人,把体育作为成志的最好载体”写入办学行动纲领,作为全校体育育人指南, 撬动学校整体工作。清华附小提出“儿童站立在运动场中央”的理念,用“1﹢ X” 课程体系落实学生身心健康, 培养出了一批批健康、阳光、乐学的少年。

丰富体育工作的评价体系,将体育纳入中考计分科目, 无疑是观念上对体教融合的又一次深化。密云区东邵渠中学体育高级教师张云伶坦言,体育与德、智、美、劳一道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基。体育纳入中考, 无疑增加了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对其的重视程度,观念上的重视将带来行动上的落实。

措施融合

多措并举探索体育育人道路

北京市对学校体育工作改革的思考与探索,并不是近几年的事。2008年,落实国家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的要求,北京市开展了阳光体育长跑、大课间操等体育活动,为学生增强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奠基。

密云区在全区学校推广上午半小时课间操、下午半小时集体长跑活动,从计划、论证到实施,一坚守就是十二年。十二年来,密云全区学生长跑, 跑出了科学,跑出了趣味,更跑出了健康。张云伶告诉记者,密云区聘请体育运动专家深入调研论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定不同目标,科学调整学生跑步距离和运动负荷,从而保障学生运动安全。同时,为避免学生感到枯燥,密云创造性将学生长跑与音乐相结合。在东邵渠中学,张云伶就按照时下流行的《我怎么这么好看》等音乐为学生创编了长跑路线与队形,让学生在愉悦中提升了身体素质。健康几乎是水到渠成的收获,密云区的学校体育工作屡创佳绩:连续12年获得北京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团体总分第一名;防近控肥工作成效显著,第三方抽测显示,密云区青少年儿童近视率全市最低……

北京市在探索中不断为体育工作“加码”。2016年, 北京市按照国家规定,创立了学校“一校一品”“一校多品” 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同时在部分学校试点课程改革。如今,学校体育界耳熟能详的北京十一学校“体育走班制”教学、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零点体育锻炼”都是在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中的成果。

“一校一品” 带动了更多学校在体育育人的道路上,寻找发力点。房山区鼓励域内学校因地制宜,形成区域特色。各校形成联动机制,打造特色品牌。十渡中心校以“篮球”特色为突破口,以体育发展带动了学校育人各方面工作发展。每到放学后, 操场上热闹非凡,住宿生跳皮筋、跑步、打沙包、打羽毛球,更多学生参加篮球运动,将其作为了兴趣爱好。学校也在历次篮球比赛中获得冠军, 同时,近五年获得体育工作团体区级以上奖逾三百项。

资源融合

打造特色体育课程

特色课程资源是体育育人的重要途径。受市教委委托,北京教育学院陈雁飞教授及其团队, 研制开发“北京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地方课程” 进入了实证阶段。该课程包括专项课、锻炼课和拓展课三类主要课型, 其中专项课建议以15~ 18学时为一个单元,完善小学、初中和高中体育专项运动的衔接体系,实现每个中小学生熟练掌握至少2项运动技能;而锻炼课则开展处方式锻炼课程教学;拓展课包括卫生保健、生命安全、心理拓展、奥林匹克教育等。特色课程进入实证阶段,将助力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 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与能力。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源头活水,体育工作亦如此。在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副院长韩兵看来, 近些年北京市体育教师, 无论从数量发展上, 还是从综合素养上都有了很大提升, 不少硕士、 博士学历的体育生进入了中小学任教。他们中不少人进行过教育学与心理学方面的学习, 开始在岗位上探索如何将自身运动专长与教育教学能力结合。

一些优质校也发挥校本力量, 对体育教师进行提升育人能力的职后培训。北京一零一中学体育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丁玉山告诉记者, 近几年随着一大批体育师范院校毕业生充实到学校教学一线,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怎样让他们在较短时间补齐文化和育人知识的短板, 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课题。对于如何分析体育教材、 怎样制定体育课教学计划、以何种方式与学生沟通,丁玉山通过自身经验, 手把手带新教师们成长,他还引领青年体育教师尝试终身学习、专业写作、注重反思、开展科研,助力体育新教师走上专业发展快车道。

此外, 专业教师进校园是借助社会资源, 弥补体育师资不足或结构性缺编的重要举措。2017年, 门头沟区与德国足球俱乐部开展合作, 邀请德国沃尔夫斯堡足球俱乐部的三位专业教练,走进门头沟十所足球特色校, 开展校园足球课堂教学指导和教师培训工作。进而辐射带动全区中小学, 切实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典型做法

体育作业来了学校如何应对

“将来体育课也必须布置作业。“近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就居家学习期间不少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有所下降,近视率有了明显上升这一现象表示,“从体育教学来讲,我们要教会学生基本运动技能, 其实就是居家的个人自我锻炼能力。下一步整个学校体育教育改革, 首先就是推动在体育课上教会学生健康知识、 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

体育作业怎样落实?如何实现过程跟踪?运动效果怎样评价……众所周知,体育线上教学存在很多技术难点。在首师大附属回龙观育新教育集团, 开发使用多年的小程序———体教通, 成为体育老师们的教学神器,并在今年居家学习期间发挥出重要作用。

首师大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体育中心副主任张悦表示, 体教通分为教师端和学生端, 可以实现对学生上传视频及时评价、 教师录播教学、 布置体育作业等多项功能。同时支持电脑端、手机端操作,使用非常方便。目前,学校体育中心按照教学大纲, 精心录制了360节以技能学习为主、 体能训练为辅训练视频, 每周用五课时完成一个项目的训练。

“在延期开学阶段,我们利用小程序安排了基于学生各个年龄段的身体、 生理特点的体能训练内容, 孩子们一直坚持得很好。”育新学校体育中心副主任赵剑申告诉记者,目前,体教通主要在育新教育集团本部使用, 其他校区也在逐步推广中。

“探索体育线上教学如何开展是大家共同面对的课题, 而体教通给我们开辟了一个大舞台。”首师大附属回龙观育新教育集团总校长陈国荣说。家庭作业怎么留、怎么查、 效果怎么追踪……随着体教通在集团内部的推广, 这些困扰体育老师的问题被逐一破解。

文字:雷灵 韩莉 娄雪 苏珊 郑祖伟

编辑:现教姐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