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问千寻大运河

【千问千寻大运河】运河“津”朝更好看——“千问千寻大运河”(天津段)网络主题活动启动

大运河,流淌千年,联通南北,滋润神州,生生不息。

人们说,长城和大运河就是中国版图上的“一撇”和“一捺”。两项人类历史的工程壮举,共同构成了一个“人”字,如果说长城代表着屹立不倒的钢铁脊梁,那么大运河就是贯通南北的文化血脉。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大运河的综合保护和文脉传承,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接着,中央出台《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为大运河沿线发展谋篇布局,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迎来历史最好时期。

联通南北运河,沟通海运漕运,自古以来,天津就是大运河沿线的重要城市。自最南端的静海九宣闸,到最北端的木厂闸,大运河在天津境内绵延近400里,流经静海、西青、武清等7个区,留下了大量的珍贵历史文物,诞生了无数的优秀运河儿女,积淀着灿若星斗的宝贵文化遗产。

大运河静海段南端起点九宣闸

汩汩运河水,滋养着津门的繁华与兴盛。做好天津段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是展示天津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展现天津担当作为的一个大工程,一篇大文章。天津将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突出天津地域特色,抓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项目,加强组织领导,压实责任,把大运河文化传承保护利用工作,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国家“十四五”的大战略,把大运河天津段打造成璀璨的文化带、绿色的生态带、缤纷的旅游带。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运河区域图

打造璀璨文化带,就要先做好运河沿线文物古迹保护工作。经普查认定,我市运河沿线共有文物保护单位55处、非物质文化遗产122项,包括北洋大学堂、石家大院、泥人张彩塑、杨柳青木版年画等。对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开展资源调查,并对沿线文物古迹进行研究梳理,大运河天津段文化专著(初稿)已基本编制完成,大运河文化资源档案库已经基本建立。此外,下大力气持续开展沿线不可移动文物修缮,黄金祥故居、北洋大学堂已经完成,广东会馆、静海火车站等正在实施。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杨柳青石家大院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百年静海站

打造璀璨文化带,离不开对运河文化的发掘和再创作。一段时间以来,话剧《运河1935》、长篇小说《烟火》、图书《行与思:大运河文化带考察报告》、快板《五彩运河》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百花齐放。《大美天津》航拍纪录片,以专集形式介绍宣传大运河,“运河记忆”主题非遗宣传展示、中国·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天津相声节、杨柳青民俗文化旅游节等一批专题节庆活动让运河文化入脑入心,一大批优秀运河儿女、历史人物的故事和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打造绿色生态带,有赖于大运河环境整治的稳步实施。目前,我们利用调水工程,有效改善了运河河道水资源条件。利用河湖长制平台,维护河道环境,开展“健康大运河”专项行动,重点开展垃圾集中整治、截污治污工作,实现了大运河河道管理范围内无垃圾、无垃圾堆放点、无水面聚集漂浮物、无合流制片区、无污水直排、无新增垦殖的“六无”目标,河道生态环境持续改观。严厉打击涉河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违法违规行为,不断提升大运河环境治理水平。

打造绿色生态带,生态廊道必不可少。目前,我市大运河绿色生态廊道目前初见成效、蔚为壮观。数据显示,大运河沿线非建成区造林已完成约2万亩,大运河生态空间森林覆盖率达到20%。北辰郊野公园、武清北运河郊野公园、下伍旗镇津北森林公园生态保护整治工作已基本完成,成为大运河特色生态景观。子牙河(渔村)滨河公园绿化工程等7个项目,为群众创造休闲游览的场所,提升了区域环境质量。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俯瞰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

打造缤纷旅游带,就要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当成重点项目来抓。对标对表国家规划,编制完成《建设保护规划》,建设“三岔河口”“杨柳青古镇”两个核心展示园和三岔河口集中展示带。围绕“古韵、作品、精品”,推进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标志性项目建设,项目总投资52亿元,将充分体现“中华魂、明清风、天津味、年画神、运河韵”的风采,成为大运河上闪亮的“明珠”。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天津市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示意图

打造缤纷旅游带,还要全力推动运河旅游通水通航。历史上,大运河千帆竞渡,漕运繁忙,虽然如今的华北段运河已无货运功能,但实现旅游通航仍能让大运河重现生机和活力。开展桃花堤景区—大悲院码头、南蔡村镇—筐儿港水利枢纽等重要节点旅游通水通航论证,研究制定建(构)筑物跨越大运河优先通航段相关技术标准。克服困难,排除障碍,实现运河复航,天津的相关工作一直在扎实推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天津市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元宝岛)效果示意图

从经济动脉到文化血脉,大运河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要做好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同时,也要讲好在保护传承利用中的运河故事。“千问千寻大运河”网络主题活动来了,接下来一段时间,我们将深入运河两岸,开启一次文化的寻根之旅,去寻访,去倾听,去书写,展示运河文化保护、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的成就,去探究人物文物、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为您呈现出一个多姿的津门运河。(津云新闻记者 陈庆璞)

【千问千寻大运河】行走运河两岸,看天津市静海非遗“惊艳满满”

沿着大运河天津市静海段,自南向北,从唐官屯、陈官屯到双塘,再到独流,一路寻访,惊艳满满,静海的非遗项目如漫天星斗,扮靓了运河两岸。而那些活态的、弥足珍贵的生产生活技艺和人文精神,作为非遗项目,在企业、在手艺人那里顽强地传承着。

国家级项目2个,市级项目9个,区级项目66个……这是静海非遗足以傲人的数据。从陈官屯冬菜的传统制作工艺,到独流老醋的酿造技艺,再到深藏民间的蛐蛐罐儿和特色美食手艺,一个个非遗项目,有的为地方发展增色添彩,有的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

冬菜背后执着的匠心

汩汩运河水,滋润着静海陈官屯的土地,为这里带来了“蔬菜之乡”的美誉,还催生了一项冬菜非遗技艺。如今的陈官屯冬菜,头顶上有着“天津市级非遗”和“天津礼物”两项光环。

陈官屯产的青麻叶大核桃纹白菜和四六瓣红皮蒜远近闻名,以这“二宝”为原料制成的冬菜长期以来是餐桌常客,人们或直接就饭吃,或用来炒鸡蛋、煮馄饨。陈官屯24个村落中,尤以冬菜的发源地纪家庄村白菜种植规模最大、冬菜产出最多,可以说是“家家种白菜,户户做冬菜”。

今年76岁的常子让是纪家庄村的村民,上世纪60年代,他曾帮着生产队将刚摘下来的青麻叶大白菜装到运河上十几条大木船里,运向远方。

纪家庄村村民、静海区鸿盛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总经理纪执来,是陈官屯冬菜制作技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他所在的合作社注册有“纪老七”商标,今年被认证为津门老字号。他最为自豪的事,就是完全复原了陈官屯冬菜的传统制作技艺。这门传统技艺,曾经遇到市场的挑战而面临生存危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纪执来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商用切菜机的普及,不少人放弃了传统的冬菜制作技艺,选择了切菜机切菜-撒盐-压榨这一套新工艺流程。在纪执来和村里许多老人看来,这种工艺能节约大量人工,但产出的冬菜在味道、营养上均与传统技艺存在差距,“出不来冬菜的老味道。”

为了呈现冬菜原汁原味的老口味,纪执来和厂里的师傅们费了苦功。拿切菜和晾晒来说,传统老手艺要求把菜一棵棵仔细择好,师傅要把菜切成12mm宽、10mm长,即所谓抽横不抽竖,这样做出来的菜才能接近正方形。晾晒时,则要求抓起来能成团、一甩能散开,晾晒的天数与当年的风向、气温、日照息息相关,要让菜里的水分不多不少,才能有最好的口感。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工人在择菜

这些细节,是蕴含在传统技艺里的匠心,是纪执来作为冬菜技艺传承人的底气。

“我想完全复原传统技艺来进行冬菜的生产,这个消息在村里一传开,就引来了乡亲们的支持。看到我在厂里铺了席子、架了篱笆开始晾晒白菜,老人们有的拿着珍藏40多年的切菜刀给我送来,有的直接免费在我的厂子里干活,培训工人切菜、装坛的技艺。他们纷纷对我说,不能让冬菜的传统制作技艺在这一代人手里中断,正是这种热情,增强了我坚持下去的信念。”纪执来回忆道。

精心切、晒后的青麻叶大白菜,与四六瓣红皮蒜、800摄氏度高温炒制的海盐按比例混合拌匀,进行装坛和密封,并被放置在阴暗通风干燥处,静置发酵5-8个月,再将菜取出来分装在小坛里,进行包装,这样,一坛坛传统工艺冬菜就算制作完成了。

如果说乡里老人的支持源自对家乡冬菜的自豪和情怀,那么来自市场的考验则是能否经营下去的关键。由于消耗更多的时间和人工,传统技艺制作的冬菜在价格上与现代压榨工艺相比并不占优势,生产的头一年,他们定价约为每斤成品50元,这要远高于压榨工艺的冬菜价格,能否被市场认可,每个人心里都打着鼓。

让纪执来欣慰的是,“纪老七冬菜”过硬的产品质量,成功收获了市场肯定。2017年,借着成功申请非遗项目的东风,第一批5000多斤冬菜顺利售完。几年来,虽然生产冬菜的企业增多,竞争变大,企业也遇到了很多挑战。但他们始终坚持传统技艺这个方向,“目前,我们有70%的客人是回头客,这足以说明市场的认可。”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纪老七”五香冬菜

“复原、传承老手艺是守护非遗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传承人的历史责任。但仅仅这样还不够,传统技艺想要长盛不衰,还需要让它充分地面向市场,让更多老百姓认识、接纳它,形成良性循环。”纪执来说道。

守住老醋的老味道

独流老醋,是运河水孕育的一张更闪亮的名片。

冬日,阳光正好。在天立独流老醋股份有限公司,昔日的露天晒场已升级为阳光房,2000多口陈酿大缸整齐排列,蔚为壮观。公司技术培训小组组长陈明友,同时也是全国劳模,在仔细查看缸内醋醅的状况,并不时用铁锹“翻缸”。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昔日的露天晒场已升级为阳光房

独流老醋,和“山西陈醋”“镇江香醋”并称为中国三大名醋。据记载,几百年前,独流醋就是宫廷特供酱醋制品。近代以来,天津漕运更加兴盛,在独流,“山立”“天立”“永丰”“诚庆勇”,各大字号的酿醋作坊鳞次栉比。运河水酿成的独流老醋,随着船只行销南北各地。

改革开放初期,静海供销社系统恢复了独流老醋老字号“天立”的品牌,经过40年的发展,经历了技术改进和厂房改造,“天立”在众多老字号中脱颖而出,几乎成了独流老醋的代名词。从独流镇上特色小吃焖鱼、鱼卤面,到北至黑龙江、南到海南岛的千家万户的饭桌上,都有天立独流老醋的飘香和余韵。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独流老醋技法泥塑模型

陈明友1992年进厂工作,他师从老师刘庆山,而刘庆山的师傅,就是掌握独流醋古法酿造技术的老师傅郝恩和。为了改进酿醋品质,天立建厂初期,还把年近70岁的老师傅郝恩和请了过来,亲自指导酿醋生产。

陈明友也在郝老师傅手下学过一段时间,对老师傅精湛的技艺、丰富的经验记忆犹新,“老师傅告诉我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做醋要塌下心来,不能心浮气躁。做醋就像哄小孩,你得哄它。你糊弄活儿,活儿就会糊弄你,出来的醋就不好吃,老师傅的这些教导让我终生受益。”

为了守护纯正的独流老醋味道,陈明友和同事们坚守着最本色的酿醋工艺。在主要产品上,依旧坚持着古法酿造“一次发酵 两次成熟 三年陈酿”的核心理念,保证最纯正的独流老醋味道。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陈明友查看醋醅的状况

“眼看,嘴尝,鼻子闻,我们这就是个经验活,也是高强度的体力活。”陈明友告诉记者。如今,独流老醋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而天立公司就是最重要的传承单位。“国家级非遗”“中华老字号”,对于一项项荣誉称号的获得,陈明友难掩兴奋之情,“这对我们独流老醋传统工艺是一个保护,对我们的工作也是进一步的促进和提升。”

如今,天立公司年产各种醋8万多吨,相当于平均每位中国人每年就消费一两多的天立独流老醋。历史底蕴深厚,过往足够辉煌,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长刘文振表示,下一步,公司将投资1000多万元,兴建高水准净化车间,继续把公司和产品做大做强。还将着手牵头建设醋文化博物馆,以醋产品为中心,展示当地特色农耕文化,把独流老醋这一国家级非遗传承好、保护好。

蛐蛐罐里的工匠精神

静海区双塘镇朴楼村刘庆升家大门口,“天津市静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金色牌匾映入眼帘。刘庆升大爷已经75岁,依然身体硬朗,幽默健谈。他制作的蛐蛐罐质地细腻,色泽光润,手感上乘,远近闻名。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刘庆升和他的蛐蛐罐

近年来,《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出台,其中提出的我市非遗传承发展遵循的基本原则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促进非遗融入当代生产生活”。融入生产生活,让非遗“活起来”,更加具有生命力……刘记蛐蛐罐儿制作技艺,就是静海从民间发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区级非遗项目后,精美的蛐蛐罐儿,从小众走向了更大的生活舞台。

世代居住在运河边,刘庆升的祖辈曾开过一家颇有名气的大车作坊,父亲是一名木匠,也是一名陶器匠人。生于1947年的刘庆升,虽然只上了七年学,但传承着祖上手艺方面的基因,喜欢摆弄物件,“一般的东西,一打眼看上去,就明白个差不多了!”

在玩家云集的红桥区大丰桥和花鸟虫鱼市场,刘庆升第一次接触到了蛐蛐罐,年轻的他被吸引住了:原来烧陶还能烧出这么精致、瓷实的物件!如果用家传制陶手艺,用运河红土胶泥做蛐蛐罐可行吗?他思考着。

制作蛐蛐罐,第一道重要工序就是“淋泥”,刘庆升把从村外取回的胶泥块运回家,压碎,过筛,剔除杂质。“要用细箩筛,筛出的土比面粉还细,呵呵。”刘庆升笑着告诉记者,只有经过筛选的最细腻的泥土,才能做出质地最好的蛐蛐罐。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待晾干的蛐蛐罐

淋泥、拉坯、车刀、晾干、上窑,每一道工序,都用民间最朴素的匠人精神,精益求精。刘庆升的女儿刘洋,也是父亲蛐蛐罐手艺的传承人。她清楚地记得,小时候跟着父亲学做罐,车刀要把罐体切削得更加精密,是蛐蛐罐制作中的关键一步。父亲要求严,一开始她总是做不好,但有着一股拗劲的刘洋对自己说,“车不好我就不下来!”

提高品质,寻找销路……刘庆升的蛐蛐罐名气越来越大。刘洋至今记得自己和父亲一起到天津市区卖蛐蛐罐时的样子。当时,他们每周跑一趟,爷俩从家里坐车到静海,再从静海坐车去市区,“那时候的车少,想想也挺艰辛的。”

随着名气而来的,是远方的客商,有的从河北邯郸过来,还有的从甘肃兰州过来,有的一次性买走上百只蛐蛐罐。有趣的是,还有一位静海城区的蛐蛐罐爱好者,曾专程骑自行车沿着运河大堤一路来到刘庆升家,为的就是能见他一面。

被认定为静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刘庆升满怀感情地告诉记者,自己的手艺能成为区级非遗项目,是自己主要的人生成就,自己非常珍惜这个荣誉和这门手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刘庆升

区级非遗项目的确立,给刘庆升蛐蛐罐制作技艺的传承注入了强大的动力。除了女儿刘洋,大儿媳邢国俊和一位家族内的侄子也掌握了制作技艺。刘洋告诉记者,接下来,他们会组织家族里的孩子们,鼓励他们学习、掌握蛐蛐罐的制作技术,让父亲创下的这门手艺发扬下去,让非遗项目后继有人。

做好非遗传承“静海答卷”

静海区文旅局局长、党组书记李岐洪告诉记者,自刘记陶艺被确立为非遗项目以来,工作人员多方沟通、加强引导,多次推荐该项目到市里一些更高的平台参与展示,扩大知名度。下一步,或考虑引导传承人扩大产品品类,比如制作笔筒等产品,作为城市礼物加以推广,让运河胶泥陶器制作技艺进一步发扬光大。

目前静海区拥有国家、市和区级非遗项目共77项。其中,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独流老醋酿造技艺和大六分村登杆圣会。9个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独流通背拳、“老东乡”中旺肠子制作技艺、静海迷踪拳、津门北韵禅乐、子牙王氏民族管乐制作技艺、陈官屯冬菜制作技艺、瑞云图龙灯会、杨家将的传说、姜子牙的传说。

值得关注的是,陈官屯冬菜制作技艺的五香冬菜和静海李记香油制作技艺的纯芝麻酱礼盒被天津市文旅局评选为“天津礼物”品牌,成为静海和天津新的名片。此外,静海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积极融入抗疫元素,组织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制作抗疫作品,其中“史记泥塑制作技艺”的作品“火神山镇毒妖”被天津市档案馆收藏。

李岐洪介绍,作为大运河文化传承保护利用的具体落实,静海文旅部门系统梳理了大运河静海段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积极为相关项目提供展示、推介渠道和平台,通过线上展演、线下参会等多种形式,扩大非遗项目的影响力,积极争取资金,扶持非遗项目及传承人,做好天津非遗传承工作的“静海答卷”。(津云新闻记者 陈庆璞 侯沐伟 摄影 吴涛)

【千问千寻大运河】百年车站和千年古城在静海相遇

从高空俯视,树木褪去了绿色,天津市静海平原上显现得更加清晰,大运河、京沪铁路、104国道(旧线)延伸出三条平行线,其间夹杂的区域,是静海区人文历史最集中的地方,百年老站静海站、千年古城西钓台都在其中。

百年老站的“承受之重”

和104国道并肩的京沪铁路,铁路边矗立着一座德式风格的二层小楼,楼两边各有一座单层建筑,背后是一个长方形小院,这就是静海站老站房,至今有113年的历史。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百年静海站

据相关资料记载,1908年,津浦铁路(现京沪铁路)铺设到静海时,修建了这座站房。

“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平津,沿津浦铁路长驱南下。革命先辈曾在静海一带抗击日军。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驻守在静海站的日军在静海站第一站台上列队向中国抗日军民缴械投降。

30多年前,郝建行入职静海火车站,在他印象中,当年的老站房是静海城区的最高点,站在老站房二楼能一眼望到西侧的运河大堤。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静海站老站房一角

1963年发洪水时,洪水几乎与铁路平齐,很多人涌向老站房,坐火车南下躲避洪水。

1978年,新站房在老站房北侧修建,老站房不再办理客运业务,专做静海站的办公场所。

郝建行曾住在老站房二楼宿舍,那时候冬天取暖的煤球都要靠人背上二楼,每次背煤球时,木楼梯的咯吱声都会被拉长。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静海老火车站内景

如今,老站房已是天津文物保护单位。

大运河拉来的火车站

黏劲儿十足的三合土牢牢吸附着红砖,外墙上欧式路灯依旧能发出金黄的光;木质楼梯的咯吱声和火车撞击铁轨的声音混合在一起,奏响着百年交响乐。

静海区文化馆原馆长孙德民当年收集了一些老站房的资料。

据资料记载,老站房由德国人设计,主体工程是中国人自己建造的。孙德民说,老站房的建造离不开一位传奇铁路工程师沈琪。沈琪是静海人,在铁路建设方面与詹天佑齐名,他和詹天佑一起参与了京张铁路施工建设,表现出了高超的智慧。

津浦铁路和静海站的建设耗费了沈琪大量精力,在津浦铁路动工时,外国工程师提出了“德国修南段,中国修北段”的建议。这明显是一个难题,南段多平原,陆路、水陆交通发达,便于原材料运输。北段多滩涂,还要穿越丘陵和山地,按照当时的条件,修建难度非常大。

沈琪不顾环境险恶和财政困难,担任津浦铁路南北段总稽查及会办。北段铁路建设速度快、质量高、耗费低,静海站老站房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修建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当年修建静海站的材料

孙德民说,老站房的大部分建筑材料和道砟都要从南方运输。当年没有柏油路,走土路运大件,一旦遭遇降雨就要中断,因此通过大运河水路运输是最便捷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老站房就是大运河拉来的。

百年老站换新颜

守着老站房30多年,郝建行见证了我国铁路的大发展时代。

他刚刚参加工作时,铁路上跑的是蒸汽机车,郝建行“最怕”火车进出站,机车启动时冒出大量浓烟,烟柱可达四五层楼高,机车过后郝建行身上经常落一身烟灰,在外值守的铁路工人都有被烟灰迷眼的经历。

后来内燃机车逐渐取代了蒸汽机车,烟灰虽然小多了,可内燃机嗡嗡的声响,远在几百米外就能听到。再后来,内燃机车换成了电力机车,从此告别了烟灰和噪音。十多年前,和谐号动车以超过200公里/小时的车速驶过静海站,给郝建行留下了惊艳的十几秒钟印记。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如今的静海站

如今,大部分动车在新建的京沪高铁上运行,静海站所在的京沪铁路以普速绿皮列车和货运列车为主,静海站的铁路人也搬离了老站房。经过一番修缮,焕然一新的老站房即将作为展览馆,向后人诉说着百年铁路的沧桑巨变。

2000年前的一里方城

2000多年的历史积淀和人类活动遗迹,留给世人太多的遐想,层层黄土遮盖的古城总能勾起人们的好奇。

西钓台是静海区陈官屯镇最富传奇的一个村庄,因为这里关联着一个尽人皆知的神话传说:当年姜太公就是在这里钓鱼的,这个说法无法考证,但“钓台”两个字就足以吸引人们的目光。

而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西钓台古城深埋地下2米等待揭开神秘面纱,让传奇赋予了历史的厚重感。

西钓台村口是一座仿古牌坊,古城就在村子西北角大约400米处的一片农田地里。在一排住宅后面,矗立着一块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却找不到古城的踪影。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西钓台村口

据村里老人回忆,新中国成立之初,地里还有约1米高的隆起土堆,后来随着周边农田的耕种和开发,土堆逐渐消失了,曾有村民耕地时发现过陶器残片。

关于这座古城的身世,有诸多说法。

据史料记载,汉高祖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02年,在当时的静海境内第一次建起了县城,也就是东平舒县城。有专家认为,这座古城有可能是史书记载的汉代东平舒城。

《静海县志》也有记载:“钓台村西北……有古城之垣,久废。城址或隐或现,宛然可寻。”对于古城的身世,《静海县志》并未给出定论。

1979年,天津市文物处组织20多名钻探人员和有关专家对古城进行了长达一个多月的钻探考察。最后确认古城四边各为500米左右,并各有城门,符合战国至汉代一里方城的说法。

古城让水利设施改道

从高空俯瞰古城,平直的港团河道在西钓台村边画了一个“几”字。

孙德民曾参与古城发掘,他解释说,1983年,静海要修建一条连接黑龙港河和团泊水库的引河—港团河,按照规划这条河穿古城而过,这就意味着古城将被破坏。

当时孙德民四处奔走,经过与市文物处和相关部门多方协调,才让港团河为古城改道,最终有了那个“几”字。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西钓台古城遗址

尽管工程绕道,但在施工中还是发现了很多文物,为了抢救文物,市文物处、县文化馆几乎所有人员扑到工地上,陶器残片、古砖、古墓葬群等百余件文物陆续被发掘出来,极大丰富了静海地区的历史遗存。

2014年,大运河畔的陈官屯镇要建大运河博物馆,孙德民成为主要策划者之一。

当年发掘的古砖、部分陶器残片成为博物馆重点陈列展品,而一张黑白照片被放在了博物馆显眼位置,这张照片记录的是1983年古城发掘的场景,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对古城的大规模发掘的记录。

30多年过去了,古城只是揭开了神秘面纱的一角,它仍然有更多的秘密,等待后人解答。(津云新闻记者 王曾)

【千问千寻大运河】运河畔的乡村振兴之问 小高庄村这样回答

在中国万千乡村的发展史中,河流往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无论取水灌溉,还是饮用炊事,皆有赖于河流之便。在天津市静海区南运河畔,一个村子的振兴,一方人民的富足,正围绕运河徐徐铺开。

小高庄村位于南运河沿岸、静海镇南端,距镇政府约3公里,村庄沿南运河呈东西向矩形分布。全村目前共有村民215户524人,从人口规模上看并不算大,但在为村民谋幸福、办实事上,这个小村正踏实迈进。特别是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整治上,小高庄村近年来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运河畔的脆枣种植

南运河给小高庄村带来了优越的耕作条件。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全力投入到各项水利工程建设之中,随着南运河屡次疏浚和农田水利的建设,静海镇的农业耕作条件稳步提高,小高庄村也大受裨益。

有了适种的土地,还要选择合适的发展道路。对于耕地1330亩的小高庄村来说,如何精心挑选合适的作物,提高亩产效益,是主要靠农业吃饭的村民们最要紧的事。小高庄村的致富之路,也由此展开。

在全村耕地中,大田作物占420亩,果木类经济作物占910亩。其中,以脆枣种植最为远近闻名。“‘小高庄脆枣’作为注册品牌,以品质上乘、入市时间早为特点,受到各地市场的青睐。目前我们村年脆枣产量200多万斤,鲜枣收入200万元左右。2020年,村集体收入达到3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也逐年提升。”小高庄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闫林介绍道。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丰收时节,小高庄村村民收获脆枣

虽然如今的“小高庄脆枣”已形成一定产业规模,但这条致富路却并非一帆风顺。小高庄村村民刘振志今年63岁,现担任小高庄村村委会会计。他在小高庄村生活了大半辈子,见证了村里脆枣产业的发展。

刘振志回忆道,小高庄村的枣树种植早有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1984年,彼时改革开放不久,天津不少农村都在开拓除粮食外的经济作物种植,临近南运河的小高庄村也不例外。

在选择发展枣树种植之初,小高庄村的村民们经历了一番波折,“那时,一年给枣树浇几次水,剪几遍枝,枣树之间株距多少最合理,这些大伙儿完全不清楚。就连给枣树做嫁接,我们也不懂,还是隔壁村的乡亲教会我们的。可以说,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摸索。”刘振志回忆道。

除了种植技术不成熟,脆枣的运输、销售也是村民们要面对的新课题。“最初,全村枣树可能也就占250亩地左右,谈不上什么专业的物流、市场,更谈不上什么产业,就是村民自己采摘下来运到集市上卖。”刘振志介绍着小高庄村种枣树的历程,“就这样到了上世纪90年代,脆枣的市场价格逐渐上来,尤其以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五六年里效益最好,按一亩地55株枣树算,一棵树收成约300斤,一斤平均1.5元,一年下来就是两万四千多元收入。于是,村里种枣的人也多了起来,全村百来户村民都开始种枣树,一时间形成了‘百里万亩果园’的盛况。”

很快,小高庄村老百姓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2010年,“高庄脆枣”商标正式注册,不仅让小高庄村的脆枣逐渐形成品牌效应,还推动脆枣向优质冬枣转型。

2015年以来,在驻村帮扶组的支持下,小高庄村枣树种植迎来更加科学的管理。尤其是2016年9月之后,小高庄的枣树种植产业开始快速发展。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小高庄村的脆枣

“在帮扶组的支持下,结合多年枣树种植传统,我们研究制定了一村一策的经济发展方案,成立枣树种植协会,开始试种一代冬枣,建成百亩冬枣示范区,同时引进了二代冬枣等优质品种。这些举措,都切实增加了村民的收益。”闫林说道。

刘振志家里种植着两亩半面积的枣树,谈及近年来村里枣树种植的发展,他很是欣慰,“这几年,驻村帮扶组帮助我们建立起合理密植的手段,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村民们还学会用套种方式让种植更加集约,在枣树株行间播种的红小豆、绿豆、江豆等作物,同样收成可观,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如今,小高庄村附近的批发市场会定期派车到村里收购脆枣。做出品牌效应后,村民不再需要像几十年前一样,自己将脆枣运到外面贩卖。“现在我们村产出的枣可说是供不应求,往往果子还没收获,就有客商来预订。眼看着村里的枣树种了这么多年,如今真的是打响了招牌,做出了名声。”71岁的村民胡如军感慨道。

小村旧貌换新颜 臭水坑变荷塘

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四五”期间,天津市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化“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建设一批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

2019年,小高庄村成功入选天津市第一轮人居环境示范村。

金秋十月正是粮食陆续收获的时节,如果此时行走在小高庄村里的硬质路面上,随处可见村民在晾晒玉米。金黄的玉米粒铺满了不少屋前的道路,然而,仅仅在不到十年前,这样的景象并非日日能见。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小高庄村内丰收的玉米

“以前,村里的路还都是泥土道,一下雨,路上积满泥,根本晾晒不了粮食,远没现在方便。至于出行就更艰难了,雨天时人刚一出门,就是两脚泥,甚至连去镇上这短短几公里路,都走得很漫长。”72岁的村民胡如刚介绍道。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金秋时节,村民在晾晒粮食

胡如刚的回忆,代表了村民对村里过去居住环境的印象。除了坑坑洼洼的泥土路,村里的垃圾处理也曾是大问题。过去,村里的生活垃圾扔得到处都是,经常挤占了民房前后和村中道路,导致蚊子苍蝇乱飞,街上臭水横流。有村民回忆道,那时,一家人吃饭时都不敢开窗户,一开窗户就会飞进一群苍蝇。

人居环境的改善非一朝一夕之功,近十年间,小高庄村发生了大变样。2013年8月,静海区、镇两级政府以天津市能源集团驻村帮扶和“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对小高庄村的环境进行整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小高庄村的篮球场

几年间,村里拆除破旧路面3500平方米,铺就水泥路面6790平方米,全村3条东西向街道、5条南北向街道再也不会让村民“雨天两脚泥”了。此外,村里陆续建设了5个旱厕,2015年又改造成水厕。2013年,村里实行雨污分离,一户一表,洁净用水有了稳定保障。

2015年后,村内卫生由村保洁队每天负责垃圾清扫、道路管护、绿化养护、公共设施维护等工作。短时间内,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刘振志目前是村保洁队的一员,他告诉记者,这个由5个本村村民组成的村保洁队每天都会为村里做清洁。村保洁队分工明确,有人轮流清扫路面,有人专门打扫村里的公厕,有人专门负责垃圾转运,“我们在村里活了大半辈子,这几年眼看着村子在我们的清理下越来越干净起来。既能拿到一些报酬,又能为改善村子面貌做出贡献,我们感到很充实。”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小高庄村村民刘振志

人居环境改善后,村民的休闲、娱乐需求也开始得到满足。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不仅让本村村民竖起大拇指,也让邻村村民交口称赞。如今,这里再也不是以前那个一提起小高庄村,附近村民就对这里脏乱环境皱眉的地方了。

矗立在小高庄村村委会前的健身小广场和篮球场,正是村里人居环境提升后,生活质量也随之攀升的最好写照。刘振志介绍道,每当天气和暖时,这里几乎每晚都有村民来扭秧歌、健身,那片安装有灯光的篮球场,更是在晚间吸引了本村乃至邻村很多年轻人前来运动,有时,年轻人的运动声一直传到很晚。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小高庄村村委会

小高庄村村委会前的小广场旁边,如今是一片荷花塘,但在以前,这里还是个臭水坑,堆满垃圾,还散发出臭味。几年过去,不仅垃圾踪影全无,塘内的荷花盛开时还散发出阵阵芳香。臭水坑变荷花塘的故事,是小高庄村旧貌换新颜的缩影,也是小高庄村近年来“文明村镇”“美丽村庄”等荣誉的注脚。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小高庄村村内的荷花塘

环境越来越美,村民收入逐渐增多,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关于如何为乡村振兴“破题”,小高庄村正给出自己的答案。(津云新闻记者 侯沐伟)

【千问千寻大运河】运河之畔 静海画卷——“千问千寻大运河”静海采访记者手记

冬日暖阳,生机蛰伏。运河在天津市静海绵延百里,尽是原汁原味。津云记者一路寻访,一路倾听,一路用心去感受。运河波涛里,我们听到了往日别样的繁华与热闹,而新的画卷,在新时代的春风里徐徐铺展。

千年运河,如今已看不见舟楫往来,看不见摆渡倌在风雪中护送学童过河,也听不见纤夫奋力拖动漕船的号子声……运河之变,是生活方式的转变,是生产力的飞跃,是百姓生活福祉的提升,是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运河,人民曾经辛苦奔忙的营生所系,已成为代代相传的人文记忆,更成为静海新生的起点和动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九宣闸

一路走来,我们不得不感慨,运河变了,然而我们也惊讶地看到,古老的运河,内在的调性和品质,并没有变。

运河没变。静海人像守护手足一样,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珍贵文物和历史遗迹。西钓台城址,穿越两千多年,方方的城垣轮廓,苍凉的夯土遗迹,讲述着世事变迁。静海老火车站,吱嘎作响的木板楼梯,精良的建筑设计,诉说着津浦铁路的辉煌,连接的是人间正道。独流木桥,小镇工匠的妙手佳作,作为华北运河段的唯一一座木桥,尽显世事沧桑。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百年静海站

运河没变。千年之间,运河哺育了两岸人民,塑造了静海人坚韧、勤劳的性格,这一灵魂,在运河人民身上,从未改变。

“市楼醋窨桃花紫,村店鱼穿柳条青。”独流醋香,飘过百年,静海人用坚韧的拼搏,复兴了老字号,实现了传统酱醋作坊到现代企业的转变,而老醋的那股独特韵味,不曾改变。顺河而下,运河水种出的冬菜,在执着的静海人那里,坚守着古法工艺,恪守着自然时序,传承着经典味道,成为“天津礼物”家族中的一员。还有,登杆会、蛐蛐罐、民族乐器制作……一个个非遗项目,以顽强的生命力,如漫天星斗,扮靓了运河两岸。

运河没变,没变的是人们干事创业的干劲和闯劲。一个月的走访中,我们所见之处,皆是干事的热情。新时代,新作为,深学,笃用,运河儿女努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静海答卷”。

先进制造业,彰显了静海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坚实步伐。走进唐官屯的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壮观的园区,精湛的构件,订单通达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引领着先进制造的潮流。“这里区位优势好,产业政策好”,企业一句话,点出了静海主动作为、谋新谋变的气魄。还有,银隆、格力、TCL、格林美、欧派、爱玛……一个个龙头企业的落户、壮大,是对静海的信心,也是对天津的信心。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唐官屯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绿色发展,静海在用自身行动践行落实中央和天津的精神要求。大邱庄,改革开放初期的传奇乡镇,已经从低端、落后产能,逐步向生态环保和绿色工业道路转身,中德生态城,十四五开局之年,破土动工,将成为中新天津生态城之后的又一城市建设名片。团泊湿地,百鸟云集,天光云影,城市之肺得到悉心呵护;光合谷、医学城、康养基地,一个个先进产业与规划,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理念在支撑。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团泊湖

乡村振兴,全面小康,静海正在涌现出一个个样板。小高庄,一个不起眼的运河村庄,一个没什么资源加持的农业村庄,硬是靠闯劲,走出了小枣脆、荷塘美、环境佳、产业兴的小康路。四党口村,敢为人先,让一个村庄牢牢牢牢占据了高端乐器的制高点。北方农村的淳朴,在古典乐声的熏陶下,多了几分厚重和深邃。

新的时代,新的气象。正所谓,津门西南运河畔,美丽静海展画卷。(津云新闻记者 陈庆璞)

【千问千寻大运河】视频--静海十景

【千问千寻大运河】视频—东湖西林中运河,静海的“绿色银行”够范儿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编辑:王琳 王璐

审核:董岩 蒋丽莉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篮球走步是什么意思 篮球走步是走几步

篮球走步是什么意思篮球走步的官方说法是“带球走”,带球走的意思是指一方球员在场上持球行动时,其一脚或双脚超出本规则所述的限制向任一方向非法移动是带球走。篮球走步是犯规吗篮球走步是犯规,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说,走步犯规是比较常见的情况。

孕妇孕晚期注意事项有哪些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在和宝宝合体的最后时光里孕妈妈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孕晚期一旦有什么闪失可造成宝宝早产,早产宝宝是很难护理的,对于孕晚期注意事项有哪些孕妇应该了解重视起来,妊娠28周以后到预产期称之为孕晚期,此时宝宝的发育是非常快的,今天老资料网就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下孕晚期注意事项有哪些,希望对广大孕妈妈们有所帮助。

历史上的甄宓与曹丕有爱情吗?甄宓是真心喜欢曹丕的

最后在曹丕的一杯毒酒后离开了这个没有温情的世界,可以说她已经解脱了得到了救赎。

肺癌目前的治疗手段有哪些?鳞癌有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吗?

肺癌对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它是一种较难治疗的癌症。随着对肺癌的不断深入研究,它的治疗方式也在逐渐增多,除了传统的药物手术和放化疗治疗外,新兴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根据肺癌的不同分型,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目前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在不断地发展,但由于肺鳞癌缺乏明确的靶点,效果不是很理想。

《吾庐记》是谁写的?原文是什么?

作者借为其弟魏礼筑吾庐作记,写魏礼之为人,弘扬“志士不忘在沟壑”之精神,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季子礼,既倦于游,南极琼海,北抵燕,于是作屋于勺庭之左肩,曰:“此真吾庐矣!”庐于翠微址最高,群山宫之,平畴崇田,参错其下,目之所周,大约数十里,故视勺庭为胜焉。于是高下其径,折而三之。

盘点五种蒸鸡翅膀的做法

蒸鸡翅膀的做法有哪些呢?其实通过蒸煮的鸡翅膀也是非常美味的,今日小编整理五种蒸鸡翅膀的做法,希望喜欢吃鸡翅膀的朋友们是可以来好好的看下的,这很美味的!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