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现5“不”或4“少”,家长警惕是否为自闭症,早发现早治疗

有这样一群孩子,有视力却不愿与你对视

有语言却很难和你交流

有听力却总是充耳不闻

有行为却与你的意愿相悖......

他们被称为“星星的孩子”

距离1943 年美国儿童精神病学家列昂·肯纳首次提出“孤独症”这一概念,已经过去80年。

孤独症看似离我们很远,但其实它近在咫尺。虽然我国目前还缺乏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但基于9个城市的数据发现,每142个孩子里就有1个孩子患有孤独症。据此推算,我国孤独症者数量已达到1000万,并且近年来还有明显增高趋势,成为导致我国儿童精神残疾的首要疾病。

如何对自闭症进行早期识别,可参考下列五点:

1、不看或少看

目光接触异常,表现出回避他人的目光、眼神交流少等有意义的社交刺激缺乏或减少。

2、不应或少应

包括叫名反应和共同注意,幼儿对父母的呼唤声充耳不闻,叫名反应不敏感通常是家长较早发现孤独症的表现之一。

3、不指或少指

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无法对感兴趣的东西提出请求。

4、不语或少语

多数孤独症患儿存在语言发育迟缓。尽管语言发育迟缓并非是诊断孤独症的必要条件,但对于语言发育迟缓儿童也可考虑孤独症的可能。

5、不当

不恰当的物品使用及相关的感知觉异常,包括旋转、排列以及对特定物品的执着喜好与视觉探索。言语的不当,表现为言语的倒退,难以听懂、重复、无意义的语言等。

早发现早治疗

大多数自闭症的孩子,很多被认为是“贵人语迟”,”等长大了就好了”, 耽误了大好的机会。

如今,对孤独症早发现、早干预已经成为共识。非常重要的切入点就是年龄。在1岁的时候干预和在5岁的时候干预,对孩子的影响差异很大。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尽管受到损伤,但是年龄越小环境对大脑的可塑性就越大。干预会对患者的大脑进行重塑,从而补偿先天缺陷。

孤独症的干预时间,3岁是一个分界点。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在出生后3年,儿童保健领域还有个概念叫作“生命早期1000天”,指的是怀胎十月和出生后两年这段时间,这是生命生长发育的关键期,良好的环境可以保障和促进儿童体格和脑发育,降低出生缺陷和日后疾病的发生。

面对孤独症患者,普通人能做什么?

孤独症是个“疑症”,在目前的国内、国际医疗水平下,还没有找到它的病因。普通人在面对孤独症患者时,应该加深对孤独症的认识,体谅和支持孤独症儿童家长所面对的困难及挑战,避免因误解而指责家长;接纳和尊重孤独症患者,不歧视和戏弄他们;不把孤独症患者看作怜悯的对象,平等有爱地对待他们。

聚沙成塔,守望相助,即使我们生活中有越来越多的孤独症儿童,也要让我们用爱一起消融这份隔阂。孤独症群体需要社会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让我们一起用爱为“星星的孩子”点亮前行的灯。

(编辑ZS。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 益阳市中心医院 祝晨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