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0日至12日,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杜江峰率队赴贵州省调研考察,推进省校合作,并带着学校高层次人才团、暑期社会实践团重访遵义湄潭西迁旧址,追溯西迁历史中的求是情缘,汲取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力量。

10日下午,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麟在贵阳会见杜江峰一行。贵州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卢雍政,副省长张敬平出席。
徐麟代表省委、省政府对杜江峰一行表示欢迎,感谢浙江大学长期以来给予贵州发展的大力支持。在简要介绍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后,他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贵州发展、情系贵州人民,在贵州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都从战略全局高度为贵州把脉定向。当前贵州正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部署,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深入推进特色教育强省建设,奋发有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新篇章。希望浙江大学在人才培养、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产业发展等方面给予贵州大力支持,推动省校合作取得更大成效。
杜江峰感谢贵州对浙江大学的关心支持,并介绍了学校发展情况。他说,浙江大学与贵州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抗战期间举校西迁贵州办学,结下了深厚情谊。当前省校合作进入新阶段,浙江大学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贵州培养更多人才,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深化校地、校校合作,为贵州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11日,杜江峰一行考察贵州大学,看望挂职干部,并与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李建军、校长宋宝安等座谈交流,推进两校合作。当天,浙大一行赴遵义考察浙江大学西迁办学旧址——可桢大桥、竺可桢像、何家巷,开展寻根之旅,感悟峥嵘岁月。在遵义会议会址,杜江峰率全体成员重温入党誓言。
12日,杜江峰一行赴湄潭永兴镇、文庙、浙大广场等地考察浙大西迁办学旧址,参观浙大西迁陈列馆。86年前,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为了保存文脉,浙江大学举校西迁,浙大师生筚路蓝缕,历经千辛万苦,行程2600多公里,最终抵达遵义和湄潭,完成了文军长征的壮举。一幢幢保持完好的办学旧居、一批批具有国际水准的研究成果、一个个支持“第二故乡”发展的动人故事深深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位师生。当天下午,浙大一行到湄潭中学向竺可桢校长塑像敬献花篮。
在出席重温浙大西迁(湄潭)历史暨科学家精神座谈会时,杜江峰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学校的湄潭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他指出,西迁办学见证了浙大师生报效家国的科学情怀,为“以服务求发展,用贡献求辉煌”的办学理念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渊源;西迁办学保存了浙大师生追求真理的科学文脉,激励着一代代浙大人服务国家战略急需、解决人类共同挑战;西迁办学树立了浙大师生蜚声世界的科学丰碑,为学校赢得了“东方剑桥”的赞誉。浙大师生更是在西迁办学的峥嵘岁月中,进一步发扬光大了科学家精神。湄潭铭刻了弥足珍贵的求是记忆,也一直是浙大人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
副校长黄先海,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黄翔峰出席上述相关活动。浙江大学相关部门负责人,有关学院专家教授参加上述调研。遵义市领导李睿、刘承东、吴起,湄潭县领导沈建通、游海燕、伍远良、冷学民、徐才忠,及遵义医科大学校长刘建国、贵州大学副校长李飞等陪同在遵湄的相关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