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暑假,好多家庭都有出行计划,编辑部的同事也不例外。开会讨论的时候,大家忍不住吐槽带娃出门的糟心经历。编辑赵茜说到高铁上因为孩子被其他乘客“提醒”,大家都感同身受纷纷点头,同为妈妈都有过相似的经历。
来源:童书妈妈三川玲(ID:tongshuchubanmama)
不久前,作家苏小懒因为一条关于孩子的微博上了热搜。在高铁上,她的孩子安静坐着,却被乘务员两次提醒管好孩子。她在社交平台发文说明了事情,表示感觉被冒犯,明确表态反对区别对待,并呼吁公众对婴幼儿家庭要有包容度,这条微博让她遭遇了激烈的网暴。
频频上新闻的“熊孩子”事件,韩国的“儿童禁入区”在国内引发的热议,让“厌童”的氛围越来越浓烈……
01.
带娃出行,
公共场所家长有多焦虑?
带孩子出行,公共场所,最担心的就是孩子闹,特别是一个人带孩子的时候。这些经历,你们也有吗?
@赵茜:女儿7岁
上周坐高铁带孩子回江西,孩子在座位上碰到前排座椅,并不是频繁的踢椅背,是不小心碰到,前排客人提示我:“管好小孩,不要踢椅背。”后来孩子想去过道上走走,一起身,不小心又碰到前面的椅背了,前排的客人站起来,恶狠狠地说:你为什么不管好孩子?
现在大家看到有点动静的孩子就是熊孩子,孩子不能大声说话,不能乱动,不能哭闹…… 家长也是战战兢兢,怕影响别人,也怕引起争端。
@钟钟: 儿子1岁半
第一次带娃坐高铁,时间不长,一个半小时。娃刚一岁,完全就没法控制,他高兴了想叫就叫,不开心了想哭就哭,想嗷两句就嗷两句。因为安静的车厢里,确实就我们家一个孩子,一点动静都异常响亮。孩子还是第一次坐高铁,又兴奋,又害怕,一切充满了好奇,总是会有动静。
旁边的乘客会给白眼,我也害怕给其他人带去困扰,所以就没坐到座位上,一直在车厢连接处哄。毕竟这么小的孩子,你说啥他也听不懂,他也管不住自己。车开多久,我就抱了多久,太费妈了。
@莎莎:儿子4岁
有娃之后,才知道那些忽然在公共场合大哭大叫的孩子的父母,那种复杂焦虑的的情绪有多严重。
宝宝一岁多时首次坐飞机,之所以那么久才带出去外地玩,就是怕孩子在路上哭闹不可控,因为没娃时也有过在公共场合嫌弃孩子吵闹的心理。上飞机前焦虑到不行,特意买了下午航班,为了迎合娃睡午觉的时间,又生怕万一不睡觉,会影响到飞机上休息的人。
各种咨询有娃的朋友,有没有解决方案,想了各种可能性,却还是难以掩饰的焦虑挂了满脸。上飞机之后带了各种零食,糖果,饼干,奶嘴,大耳麦,玩具,尽量在之前耗尽娃的精力,真的就差带上安眠药了。
然而飞机上还是被前排的阿姨呵斥了孩子踢座椅,一瞬间眼泪都差点儿冒出来,做了充足的准备还抵挡不住熊孩子淘气啊!
@瑞丹:大儿子4岁,小儿子2岁
俩男娃,这次是一个人做高铁出门带两个孩子回娘家,在火车候车厅等待的时候,孩子没办法坐在那里安静地等,打打闹闹,大家会时不时看着我们。
一直给自己做心里建设我是一个有素质的妈妈,不能大声指责制止,只能拿出万年好使的糖来哄,但是也就能好一分钟,完了还是闹。当时的心情就是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木白:女儿10岁
好多年前,带娃去上海看剧,当时娃5岁左右,坐地铁去赶火车,地铁上人特别多,和娃只能挤进去站着,一个位置都没有,我一只手扶着把手,让娃抱着我的大腿,怕她站不稳。
说实在的,地铁上人多,娃个子又小,空气又不好,一会她就开始烦躁了,直接坐在地上,我太尴尬了,一直哄她把她拉起来,没站多久她又坐地上了,怎么哄都没用。在这来来回回中,她不小心碰到一个坐着的乘客,他穿着非常得体,一看就是精英人士,恶狠狠地瞪了我一眼,凶巴巴地说:“当妈的就要把娃管好。”当时特别震撼,这么小的孩子不小心碰了他一下,就被凶巴巴对待,真是挺委屈的。
02.
养育一个孩子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我们提倡从小培养孩子的公共素养,越早开始越好,这些年,家长的意识、孩子们的素养,也肉眼可见的越来越好。但是近两年,成年人对“熊孩子”的嫌弃、厌恶,也并不少见,甚至频频冲上热点。
《凤凰网》就报道过世界范围内蔓延的厌童情绪:在韩国,一家咖啡厅门口立起了:禁止儿童进入的牌子。在东京,不少社区搞起了“反对保育园”运动,抗议政府在自己的周围修保育园、幼儿园和托儿所,原因也只有一个——小孩子太吵了。
在德国,很多幼儿园在申请建造时都会因为受到周边居民的抗议而遭到拒绝,柏林一场官司甚至让一所幼儿园关门。
图片来源:凤凰网
当厌恶儿童的情绪泛滥的时候,社会的同理心也变得淡薄。我们对儿童尚且如此,那我们如何对待老人、如何对待残障人士、如何对待与我们不同的人?
正如上野千鹤子所主张的:“创造一个弱者也能安心生存的社会,不就是我们的目标吗?”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要看它如何对待弱势群体。一个民族的未来,要看它如何对待自己的儿童。
NHK《最后的讲义》上野千鹤子/B站
面对厌童情绪,德国政府也有明确的表态:2011年2月,联邦政府通过了一项“允许儿童吵闹”的议案,议案决定修改“噪音保护法”,把儿童吵闹声归入【自然声】一类,并明确规定,儿童吵闹的声音不适用于工业和商业的管制法规,保护儿童在公共场所玩耍吵闹的权利。
德国环境部长诺根特说:这是一个社会关爱幼儿的清晰的立法信号。
在我们国家,《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儿童的权利也有立法保障,如果有人把“熊孩子”吵闹的视频上传到网络,是属于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权的行为。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也提到,在儿童权利和其他权益发生冲突时,所强调的是儿童利益优先原则。
并且,早在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就联合全国妇联等相关部门提出打造“儿童友好城市”的行动计划,提出——“到 2025 年,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100 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推动儿童友好理念深入人心,儿童友好要求在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等方面充分体现……儿童友好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识,儿童友好理念成为全社会共识和全民自觉,广大儿童享有更加美好的生活。”
培养一个有公共素养的孩子,并不仅仅是孩子和家长的责任,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当地铁上年富力强的成年人,可以彬彬有礼地为老人、孩子和孕妇让座,孩子便学会了关怀他人;当人与人之间不以恶言恶语相对,而是理性地沟通和对话,孩子便学会了理解他人;当每个成年人都可以对带孩子的父母多一些宽容和理解,父母的焦虑也会大大降低。
03.
养育有素养的孩子
爱与耐心才是底层逻辑
在各种频频发生的对“熊孩子”的声讨中,在流行的“厌童”情绪中,底层逻辑是以冷漠和暴力去对待与自己利益向冲突的人:要么骂你,要么请你不要出现在我的视线里。
这两种方式,本质都是“以暴制暴”,其实在教育中都是很难奏效的。孩子越不可爱的时候,越需要爱。对一个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嫌弃、斥责,而是爱与耐心。
三川老师说,在她的儿童营的课堂里,每次都会有几个特别淘气的孩子,穿着名校校服,满地打滚、打扰同学,被同学控诉,她说:“如果你去斥责孩子,对孩子不耐心,这个孩子可能一辈子都要受伤害。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孩子拉到一边,摸摸他的背,看着他,问他:我可以如何协助你?孩子本身是愿意变好的,你要相信他是值得信任的,只要耐心地等待他20分钟,这个孩子就会改变。”
教育就是这样发挥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