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同市大成双语学校发生了一起极端霸凌事件,引发了网友热议。
校园霸凌屡屡发生,为什么这一次要用“极端”来形容呢?从被霸凌者父母透露的消息来看,这次的校园霸凌不仅仅是孤立、殴打和辱骂,还涉及性侮辱。
两名9岁男孩强迫同宿舍室友喝尿、舔生殖器、肛交导致出血,霸凌者行为之恶劣、手段之残忍,都让人震惊,甚至超出了成年人的想象。
而长期遭受他们欺辱的男孩,则逐渐变得“精神恍惚”,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在这名男孩背后,卑劣的霸凌者、失职的学校和老师、轻视孩子变化的父母,都是这起事件的主犯和帮凶,共同让事件朝着最坏的方向发展。
01
沉默的孩子,源于失败的亲子沟通
在这次事件中,有一个令人担忧的细节,男孩在学校遭遇校园霸凌长达一年半的时间,从小学二年级一直到四年级,父母却对此毫不知情。
如果不是孩子突然在奶奶面前表露出强烈的情绪,不知道这件事还会被捂多久。
为什么校园霸凌事件会如此难以发现?为什么那些被霸凌的孩子不去向成年人寻求帮助呢?
从孩子自身的角度出发,他们可能受到了霸凌者的威胁,一旦告诉了老师和家长,就会遇到更加严厉的惩罚。
还有一些孩子自尊心比较强,对受到欺负的事羞于启齿,因此不愿意告诉家长。
从父母的角度出发,孩子不愿意和父母讲述真实情况,更多的是由于父母的失职。
这是因为,即使孩子没有直接说出自己被霸凌的经过,他们的情绪、神态,以及身体等方面,都会表现出被霸凌的痕迹。
而一些父母对孩子的关注不够,忽视了孩子言谈举止中的异常,认为孩子之间打打闹闹很正常,不愿意正视孩子的情绪变化,这才错过了帮助孩子的最佳时机。
在这起事件中,男孩从小就读于寄宿学校,被霸凌的事也是奶奶最先发现,可见父母平时对孩子的关注有所欠缺。
因此,父母想要知道孩子在学校是否遭遇了霸凌,就需要定期、主动地询问孩子的近况,不要等孩子想要轻生的时候,才愿意去了解孩子,逼问孩子真相。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也要讲究技巧,可以运用带有引导性的方式,提出简单易答的问题。
如果父母发现了孩子的异常,与其问孩子“发生了什么”,不如问孩子“是不是有人欺负你”,这样的问题更便于回答,不需要太多的思考,而且可以让孩子意识到,父母真的在关心自己。
保护孩子的第一步,不让孩子的沉默,成为掩饰校园霸凌的高墙。
02
送孩子上寄宿学校,如何维护亲子关系
孩子从几岁开始,可以去寄宿学校?这个问题并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孩子不宜过早上寄宿学校,至少在上中学之前,一定是不建议的。
年幼的孩子不懂得控制情绪,也不能准确分辨行为的边界,很容易与同学、室友发生摩擦,父母不在身边,孩子也会经常受委屈。
6至12岁的孩子,生活和学习习惯处于重要养成期,环境的影响对孩子至关重要。如果缺少父母的有效引导,孩子可能会自此走上错误的成长道路。
研究数据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寄宿制小学儿童轻、重度感觉统合失调率为25.84%和7.68%;在行为问题调查中检出率为27.55%,明显高于普通小学儿童17.37%的比例。
然而,一些孩子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比如父母在外打工、难以照料,不得不从小就读于寄宿学校。
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一定要定期与孩子通电话和视频,让孩子至少一周回一次家,与家人共度周末。
其次,父母要主动表达对孩子的关注和思念,比如经常与孩子交流,给孩子寄送一些生活物品,避免让孩子产生被抛弃感。
此外,父母也可以注重一些重要节日的仪式表达,比如在孩子生日、中秋和假期的时候,陪伴孩子左右,增进亲子情感和关系。
03
让孩子养成“不好惹”的性格
通过屡屡发生的校园霸凌事件可以看出,经常被霸凌的孩子可能存在一些共性,比如身形比较瘦小,性格相对内向。
分析这些特点并不是要宣扬“受害者有罪论”,觉得这样的孩子就该被欺负,而是说,在外界对孩子的保护不到位的时候,父母不介意让孩子多做一些准备,来防范这些可能出现的风险。
教育专家李玫瑾就曾经提到,要让孩子养成“不好惹”的性格。
父母不一定要让孩子去学武术、学跆拳道,但是养成健康的身体、强健的体魄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校园伤害事件。
就算不是为了预防校园霸凌,健康的身体也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如果遇到了最坏的情况,霸凌事件已经发生,说明孩子并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为了避免情况的持续恶化,家长一定要及时介入。
首先与老师和校方沟通,了解详细的情况,其次要求对方父母出面,商讨解决方案。如果对方父母拒绝配合的话,也可以寻求警方的帮助。
从法律层面上来说,已满12周岁的孩子能够承担一定的刑事责任,但前提条件较为苛刻,进一步降低未成年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可能存在困难。
比如,本次事件就以“训诫”和“责令”画上了句点:“对霸凌者依法予以训诫,责令其接受心理辅导、行为矫治;对霸凌者的监护人予以训诫,责令其接受家庭教育指导。”
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很容易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觉:“原来法律也无法保护所有受害者。”进而失去对法律的敬畏心,变得为所欲为。
韩剧《少年法庭》中就有这样的情节,两名11岁的男孩因为投掷石块,误杀了另一位年幼的孩子,他们却没有因此受到任何惩罚或批评教育。
当他们长大之后,渐渐开始诈骗、卖淫,组建黑恶团体,随意殴打商店老板,无恶不作。
正是因为法律一次又一次地放过他们,才让他们越来越蔑视法律和规定,从过失犯错的孩子,变成了真正的恶魔。
在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的认定,在短期内或许无法改变,但父母和监护人对孩子的监护责任,以及收容管教的条件,都需要进一步细化、明确。
只有这样,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才能成为对未成年受害者的保护盾,而非对未成年霸凌者的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