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位网友在社交媒体讲述了自己的一段经历,引发广发关注与争议。博主本人描述的版本如下:称自己“面部有一处骨折”,被家长打的,起因是她觉得家长像人贩子,然后正义感爆棚,最后双方闹到了派出所。
她写道:在派出所……说是我先拿杆子挥他,他才动手打我的。事实上我从头到尾只是尾随他们,不断询问小女孩:“小朋友,他是你的家人吗?”中间有一两次试图轻握她的手,和她确实这个男人和她是什么关系。小姑娘一直没有出声,我也不敢确认到底是不是人贩子,只好不断拖延时间叫他停下来不准走,我的目的就是想等到警察过来调查清楚,他太凶了,我也怕他打我。
然后就真的被打了:后来他走到自己的汽车附近,突然就放下孩子,转身朝我的头猛挥几拳……用力掰断(露营车的)拉手,用金属拉手断裂的那头疯狂砸我的头……
在这一微博下,有同情与声援的,也有讥诮与奚落的。当然,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是博主单方面的视角与描述,未必准确与完备。要了解全部的事实真相,媒体应该去采访另一方当事人,或向当地警方了解情况。
如果博主所描述的事实主体是成立的,即自己是好心,怀疑家长是人贩子,然后一直尾随他们,跟小孩不断说话,并“中间有一两次试图轻握她的手”,因为小孩一直不出声,“只好不断拖延时间叫他停下来不准走”。这是一方的视角,要是站在孩子父亲的视角看呢?
作为父亲,他抱着孩子去私家车。突然出现一个陌生人,一直在尾随自己,还凑上前去不断跟孩子说莫名其妙的话,并试图触摸自己的孩子,质疑自己是孩子的亲生父亲,正常反应是难免火大。等走到自己汽车附近,感觉孩子安全了,决定教训一下对方,让孩子知道父亲会保护自己,也出出心中的恶气。
应该说,保护自己的孩子,是任何一个为人父母者的正常反应。有陌生人不断持续此种言行,在带着孩子的父母看来就是挑衅,或存心不良。至于小孩不回答陌生人的问话,也很正常了,或者性格内向,或者由于学校或家庭的安全教育,不愿跟来历不明的陌生人搭话。
坊间流传:人贩子为了从父母手中抢走小孩,一个套路就是乘父母不注意一把从父母手中夺走小孩,然后对留驻的路人谎称自己才是小孩的父母,或谎称是夫妻之间闹矛盾抢小孩,以打消路人干预的念头,这样路人干预的意愿就下降了。而这些都市传说(Urban Legend),其实都是有所本的。
一位父亲发视频介绍,2023年7月13日晚,他妻子带孩子出去玩,一名女子直接要抢孩子,还好自己离孩子不远才及时制止,“女子一直对别人说是她的小孩,旁边的人都不敢插手,后面她想跑,我把她制服了”。根据当地警方通报:涉事女子有多次精神疾病就医治疗史。虽然该女子被证实是精神病而非人贩子,但抢孩子时用了“是她的孩子”的说法。
神智正常者当众抢人孩子的也有。2019年12月17日,王女士和母亲带着2岁的双胞胎儿女来到上海站,准备乘车回郑州老家。当她们在车站东南出口处休息时,一名推着婴儿车、身穿黑色外套的中年女子在大庭广众之下,竟然抱起了她的小女儿准备离开。王女士和周围旅客急忙将该女子拦下,并立即报了警,该女子谎称“抱错了”。
回到文章开头的案例,其逻辑链条较大的可能是:该女子认为小孩父亲疑似人贩子;反过来,小孩父亲恐怕也把她当疑似人贩子或精神病,这就导致了一场基于双向误解的冲突。涉事博主的出发点值得肯定,但实际上,一个大人抱着小孩在街上走,从“先验概率”(prior probability)看,是父母抱着自己孩子的概率还是极高的。同时,也没有道理说父母带着孩子在外面必须随时随地保持亲密互动才是正常的。如果被抱着的小孩大哭大闹说要妈妈,明确说了“你是谁,我不认识你,我要妈妈”。那才确实是有些可疑的。
而这一事件也提醒我们,有爱心、有正义感是好事,但应该从常识与理性出发,基于可靠判断、在维护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挺身而出;遇见确实的可疑情况,也不要直接跟对方起冲突,最好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见义勇为当然应该提倡,但必须客观上真的在见义勇为,例如阻止了现行犯。如果误判了事情的性质,实际上在侵犯别人的人身自由与名誉权利,难免衍生出误判与错误行动的后果,这是孰是孰非之外的启示所在。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陈斌
责编 辛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