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群高三生中看到了一种硬件焦虑
高三学生应该是个什么样的状态?
我看着桌子上随意摆放的、成色很新的《5年高考3年模拟》教材,和教材遮不住的正在发着光的RGB键盘,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
我出身自安徽,算是高考卷省之一,知名的毛坦厂中学就在隔壁六安,所以在我们那,不少学校都喜欢复刻类似的办学模式,晚睡早起,强制陪读,封闭管理之类的。
不好说这样的方式是对是错,但是站在应试的角度来说,它确实行之有效,而我们的这个环境里,应试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所以仅以我的认知出发,高三生的状态还挺单一的,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挺坐牢的。
但眼前的景象显然没有人在坐牢,这人就算在牢里,电脑甚至都比我用的好。
这是堂弟小亮的桌面。
比起旁边看起来没怎么翻阅过的日语教材,更显眼的当然是大尺寸的电竞鼠标垫、SANC便宜却要堆上165Hz的显示器,还有成为“电竞高手”的其他必要物件,比如一升装的康师傅冰糖雪梨什么的。
小亮今年17岁,距离他参加高考还有238天。
不知道小亮是否意识到了这件事,至少他母亲已经意识到了,高三这最后一年,母亲寄希望于通过陪读来让儿子最后冲刺一把。
偏偏小亮就读的高中处在一个比较偏远的位置,正常通勤无望,他母亲就辞去了原本的工作,转而在附近一边租房,一边寻觅能做一年的短工。
这所学校到底有多偏呢?它处在快要被这座城市遗忘的老开发区里,方圆几里目所能及的最大建筑就是电厂,旁边是破旧的电厂子弟小区,学校的新校区还在建,老校区藏在深深的胡同里。
为什么会考到这里来?小亮的父母把这归结于中考前的摇摆不定,小亮体育不错,本来准备走体育特长生,但一日他说自己厌倦了田径,不想再学,此时离考试已经不足半年,最后就在这离家一小时车程的地方入学。
小亮的母亲最后选择在电厂子弟小区里租房,小区破点,房子小点,这都不是大问题,关键是便宜,并且方便。
她希望儿子下晚自习五分钟就能走到家,吃上一碗热腾腾的小刀面,这是她能给予儿子“高考冲刺”的一种支援,她不想放弃任何一种力所能及。
小亮家的楼道
去看望他们的路上,我震惊于自己熟悉的故乡竟还有这样一处地方,走在破旧的小区里,周围人的口音都不熟悉,才知道周边乡镇、甚至其他市县的学生家长,也有在这里陪读的。
老电厂早就没落,电厂职工们也早已搬离了子弟小区,迁徙进来的都是陪读家长,每天踩着还没修成的路,给孩子送饭。
走进小亮家之后,我看着昏暗狭窄的屋子无处下脚,最大的主卧留给了小亮,里面除了有他的学习资料,还有他那些琳琅满目的设备,我进屋的时候电脑还亮着,机箱的RGB灯在昏暗的环境里格外扎眼。
我只能撤到客厅找张椅子坐下。小亮的母亲已经在附近的工厂找到一份出纳的活,工作很累,必须随叫随到,于是为了保证小亮有口热饭,80岁的奶奶也被动员来了,好在老人家身子还算硬朗。
问到奶奶最近的生活,她只说一切都好,但房间里目所能及的地方摆着不少预制食品,我也能猜出个大概,在这里当“陪读辅助”,周边又是陌生的地域,老人家除了照顾小亮的衣食起居,其他时间就只能在这小房子里干熬。
此时小亮并不在家,国庆假期去参加同学聚会了,而这时距离小亮回校上自习,也不过几个小时。
于是我出门去找他,最终在他们学校附近的一家快餐店发现了小亮,他和他的朋友们坐在一起,玩着手机,喜笑颜开,看到我,小亮显得很兴奋,他大概知道我的工作和游戏相关,开始向他的朋友们介绍。
然后就开始咨询我,想买一张4080显卡。
那一刻我有点怀疑自己听错了,小亮打小就是个天真的孩子,此时他的眼神也是一样的“天真无邪”,“天真无邪”得让我感到错愕,仿佛两百多天后的高考,全家人的兴师动众,都和他没有关系。
小亮给我发的机箱照,在这之前他用一块影驰的中端显卡
我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他,这整场交流对我来说就像一场世界观颠覆一样——从我的认知来说,高三生不应该轻易地得到一台电脑,还这么堂而皇之的摆在陪读的出租屋里。
看起来小亮和他的朋友们并不这么想,他们听到“4080”这个词之后,很快陷入了争辩中,那种争辩就像是显卡吧老哥们的骂战在现实中的具象化,从一帮高三学生的嘴里发出来,他们讨论着显卡的性价比,研究着TechPowerup的测试数据,互相比较着超频跑分。
这种错愕感让我甚至感觉有些荒谬,即使自认不学无术的我,也是从朝五晚十一的高三走过来的,而现在,一群高三学生在我的眼前,在距离他们返校还有不到三小时的时刻,一边用手机玩着《原神》,一边鄙视着他们其中的一员还在使用1070显卡。
后来我才知道,小亮和他的朋友们都在他们学校的“学生会”里,说是学生会,其实基本没有机会办什么学生活动,更像是个一起做作业的社团,而不知从何时开始,他们会互相帮着攒电脑,毕业了的学长还会把用久的外设送给学弟们,小亮的机箱就是从一个学长那继承来的。
而在安徽出了名的极重的应试压力和高压的环境下,他们到底要怎么玩游戏呢?原来他们找到了应对办法——他们无一例外都选择的报高考日语。
谁能想到伏笔就在这日语教材上
最初他们的班主任推荐他们报考日语,是看在他们普遍英语较差,图的是全国统一试卷和“相对较简单”的试卷难度,家长也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去支持,而当地日语普遍采用网课教学。
要上网课,就得有电脑,有网,这就保证的最基础的“游玩条件”和“操作空间”。
之后就可以对自家电脑动点手脚,告诉家长电脑不灵,需要买新硬件,于是国庆买一块U,端午买一张显卡,过生日要的生日礼物是一个新的电源...... 就这样一点点攒出一台新电脑,家长们如果不懂外设,只会觉得他们在翻修自家电脑。
剩下的就是个人的“操作技巧”了,如何在家长推门进屋的瞬间从《Apex英雄》切换到日语网课;如何在家长检查手机时保证手机里没有任何游戏,同时在电脑上下载最新的《原神》客户端,用最快速度安装上......
日语课程外包给机构,没有定期测验,学到什么程度,家长不清楚,班主任也缺乏监管。两头糊涂。
电脑就在屋子里,只要有机会,总会玩上的。
后来我把小亮领回了家,他在路上还在说着4080的事儿,他说他的旧显卡已经不能保证2K分辨率全高60帧玩《原神》了,他需要一块4080。他还说自己现在的兴趣就是攒电脑,希望以后能回老家开个装机店。
据说后来他确实和家里人要求了一块4080,万把块的显卡让他的父母一如既往的猝不及防,小亮则搬出了退学作为威胁,希望早日进厂打工,攒出来的钱还父母。
后来这块4080也安排下来了
我说不清当时的情感是“愤怒”还是“震撼”,是“荒谬”,从一个经历过、并且某种程度上认可应试教育的角度来看,小亮的行为可以称得上“大逆不道”,作为兄长我现在就应该教训他一顿。
但小亮的母亲告诉我,他就是这样一个自由的性格,说他总是关心那些热点问题,课外最爱看的是《毛泽东选集》,《列宁选集》和马列文选,和应试教育的模式背离,似乎也是他的主见。
那么,是我的认知出问题了吗?就像很多时候人们会说“高考不是人生的唯一出路”一样。
这张表格在我的家庭里行不通
我离开那个小区时候,已经是傍晚,小区里到处飘着饭香,陪读家长们把他们的孩子喂饱,骑着电动车送他们去上晚自习,那些孩子中有不少是复读或者多次复读的学生,他们的家长有的搁置了农活,有的放弃了生意,就为了来这里最后一搏,把孩子送进本科大门。
而现在,小亮离2023年本科线还差100来分,他也在陪读这个行列中,但他仍然觉得高考,不如4080和《原神》重要。
到底是应试教育卡死了我们心中寻求出路的方式,还是自由选择招致了不好的结果,让一个家庭的付出变成徒劳?
我的亲人们被夹在这些疑问中间,得不到解,他们被迫在一条旧的、既定的道路上前行,即使这场动员的主体,已经自认为要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未来了。
我从小区里出来,在路边蹲下抽烟,厂区的车开出来卷起阵阵烟尘,装着违规防晒棚的电动车们,拖着各自的希望往学校奔去。
这事儿变得越发闹不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