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关注的湖南娄底冷水江市“7岁女童疑似遭同班多名同学霸凌”事件,30日中午出了警方通报,称当事人系被另外几名同学“短暂围住拍打”,“初查未发现存在故意伤害的情形。”
这是否属于校园欺凌?警方并没有明确,表示相关情况还在进一步调查。学校和教育部门目前也没有明确说法。但从警方通报中“相互打闹”“短暂围住拍打”等表述来看,官方将此认定为校园欺凌的可能性恐怕要打个问号。
鉴于当事儿童的母亲并没有拿出相关的医院检查证明,也没有视频影像,通报出来之后,也有不少网友也开始怀疑这件事是否属于“小作文”。在一部分网友看来,小学生发生追逐打闹、冲突是正常现象,归结为“霸凌”现象是否夸大其词?关键是,这些孩子才小学二年级,才7岁左右,真的懂什么是“霸凌”吗?
也许,我们都有必要更新一下相关的认识。
日本的文部科学省每年都要公布校园欺凌的相关统计数字。最新的2022年度统计中,全年共发生68万1,948件校园欺凌事件,其中,发生在小学的欺凌事件高达55万1,944件,占比80%以上。而小学各年级中,又以小学二年级发生的欺凌事件最多,达11万42件,其次是小学三年级和一年级。
换句话说,纯以数量而论,在日本,小学低年级的校园欺凌现象是最严重的。这是否很颠覆大家的认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这里其中一个原因,是日本对校园欺凌的定义相对宽泛——只要在校园人际关系中,由于他人的原因,使当事人感受到生理或心理方面的痛苦,就算校园欺凌。这意味着包含大量非肢体接触的数据,比如被当面骂是个胖子,或在群聊、邮件中被说坏话,都可以算作校园欺凌。
但这不意味着与身体接触有关的欺凌现象就很少。统计显示,小学里的欺凌现象有25.7%属于“在玩闹中被打耳光、挨踢得较轻”,有6.8%属于“被打耳光、挨踢得较重”,比例都高于初中和高中。
按日本有关专家的分析,小学低年级的欺凌行为,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个是,小孩子人际沟通能力不成熟,导致会使用相对暴力的语言和肢体动作来与同龄人进行互动;另一个原因则在于,孩子们从小被施加了太多外在的压力,或者说“被要求行为规范”,导致了在只有同龄人相处的场合,暴力变得猖獗。
换句话说,小学低年级的校园欺凌现象,往往是在习得社会规范、思想和行为成熟之前的产物。这绝不是日本才有的现象,而是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会存在的现象。只不过,日本人对校园欺凌现象比较重视,统计比较完备,在数字上体现得比较明显而已。
在咱们这个社会,会有大量没有被统计或观测到的小学低年级校园欺凌现象吗?许多学者都注意到,校园欺凌存在低龄化的现象。这也可以从若干严重的、被新闻报道的案例得到印证。比如2019年,河南禹州磨街乡大涧学校二年级女生被三名男同学往眼睛里塞纸片,导致该女童视力因此严重下降,引发全国关注;再比如今年9月引发大量关注的山西大同某双语学校欺凌事件,两位欺凌者现在才9岁,但欺凌现象据信在2年前已经开始——当非常严重的欺凌事件见诸报端的时候,可以想象,大量程度较轻的小学低年级欺凌事件,正在发生。
不管娄底冷水江市发生的这起事件最后能不能被定性为校园欺凌,我们都应该重视小学低年级的校园欺凌现象。只有更多地辨识出这类事件,我们才能了解这一现象的规模,其严重程度,及其成因,这样才能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下意识的认为孩子年纪还小,因此不懂什么叫欺凌,这很可能是一个普遍而错误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