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起恶性校园霸凌冲上热搜!福建3名中学生竟然逼迫一名同学吃粪便,画面让人极其不适!
这不是第一起,也不会是最后一起校园欺凌,很多网友又气愤又困惑:到底什么样的家庭,才会教育出如此戾气深重的施害者,如此无法无天的“混世魔王”?
根据我们多学科诊疗(MDT)的深度临床心理干预经验,3种家庭容易教出校园欺凌的施害者。
第一种,经济富足、但精神匮乏的家庭。这些家庭中的父母虽然富裕,但沉迷于吃喝玩乐等物质方面的享受满足,对精神层面缺乏追求。有的甚至沾染上赌博、毒品。
他们对孩子的高质量陪伴很少,但在物质上几乎过分满足,过度溺爱。在这种家庭氛围下长大,孩子有可能与父母一样沉迷享乐,追求奢侈品,与同学攀比,喜欢炫富,物质丰富,但精神空虚。
他们还很容易因家庭条件优越而内心膨胀,目中无人,是学校里的“小霸王”,欺凌同学。但父母对此不严加管教,而是纵容孩子犯错,甚至经常动用资源帮孩子“擦屁股”。
长此以往,孩子越来越飞扬跋扈,严重缺乏同理心和自我反省能力,行为越来越出格,最后甚至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走上犯罪的道路,比如李双江的儿子李天一。
第二种,在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尤其是父母之间经常吵架,对孩子也动辄打骂。家庭气氛不但压抑,还充满了火药味。
一方面,这部分父母的教育观念往往比较落后,仍然持有传统的“棍棒教育”、“打是疼、骂是爱,不打不骂是祸害”的陈旧思想。
另一方面,这部分父母自己的生活也过得非常不如意,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有部分扭曲、消极的认知。两人很容易产生矛盾,忍不住大吵大闹,甚至大打出手。他们还会将生活和工作中产生的负性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抱怨、指责、辱骂、甚至打骂。
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们很懂得察言观色,根据父母的脸色行事,
在父母面前,他们很可能表现得乖巧、懂事。但其实他们遭受了大量来自原生家庭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内心长期压抑、痛苦,如果一直积累又得不到释放,到了一定程度时,有可能情绪崩溃,罹患抑郁症、双相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
也有部分孩子找到了“情绪释放渠道”,不过是非理性的、错误的释放方式。他们将内心的愤怒和压抑宣泄到比自己弱小的同学身上,对他们谩骂、拳打脚踢,类似于大众所说的“大姐头”、“小太妹”等角色。
所以很多人想不明白,这些孩子实施欺凌时怎么能下手那么重?!怎么充满戾气?!
这往往是因为他们在欺负别人的时候,其内心的负性情绪得以发泄,感觉很痛快、很爽,也就很容易失去理性。有的甚至可能出现成瘾状态,不断追求这种用暴力来发泄负性情绪的解压方式,在违法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第三种,父母缺乏自我反省意识和能力,遇事总是外归因的家庭。
这些父母遇到人际矛盾和冲突时,容易显得蛮不讲理、咄咄逼人,也容易给人留下难以相处的印象。很多人以为这是脾气冲、素质低,但其实深层次上是他们严重缺乏自我反省意识和能力。
当他们遇到教育难题时,也不会反省自身的教育方式有问题,而是将所有过错归咎于孩子,一味指责孩子,对孩子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伤害。
一个人的自我反省意识和能力是后天习得的,如果父母自身就缺乏,那孩子在潜移默化下,自然也很难学会。孩子也变得遇事外归因,非常容易与老师、同学发生冲突。
他们很生气,并认为这都是别人的错,这种错误的认知又令他们更加愤怒、委屈。
当这种强烈的负性情绪不断累积时,他们就容易通过暴力欺凌的方式发泄出来,表现为欺凌同学,尤其是欺凌那些他们认为伤害过自己的同学,认为这都是这些同学自找的。
本次事件中的3名施害学生,极有可能是上面3种家庭教育的产物。希望教育部门对校园欺凌的施害者通过进一步完善法律,严惩不贷!不要流于表面,否则不但对施害者没有正面的教育意义,还会让他们更加肆无忌惮,成年后可能演变成偏执型人格障碍或者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甚至会危害社会。
同时,对于受害者要进行深入的心理干预,否则会导致他们罹患严重的精神心理问题,一辈子都可能毁了。
希望在校园这个小小社会中,父母和老师一起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身心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