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西流
近日,一名自称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生实名举报学校助学金分配不公。据其称9月班级举行助学金评比,共4个名额,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他,往年都在列,今年却被一名经济状况并不困难的同学给挤了下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宣传处工作人员表示,学校正在调查此事,并将给予公平公正的处理。
针对“大学生举报学校助学金分配不公”的问题,相信在涉事学校经过调整之后,会给出一个公平公正的处理结果。然而,据报道称,在助学金分配之前,学校在班上举行了“助学金评比”,这种侵犯学生个人隐私的做法,显然更值得关注。
一直以来,在贫困生评定和助学金分配过程中,要求学生在公开场合陈述申请理由,痛说贫困家史,是一些高校惯用的做法,把所谓的助学金“评比会”,变成了学生“比惨大会”。
这种让学生公开“比惨”的方式,在校内外饱受诟病。有网友认为,这种自揭伤疤的做法太不人性,伤害了贫困生的隐私权。基于此,早在2018年3月,教育部下发通知,禁止“演讲比穷”来认定学生经济状况,公示的时候不能涉及学生和个人家庭的详细信息,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学生的基本权益。
为体现党和政府对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和地方均设立了助学金制度。这项制度自2007年实施以来,已惠及了成千上万的贫困学子。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少高校学子开始吐槽,为什么有些人穿戴讲究,用着各种电子产品,仍然属于“贫困生”,而有的同学却因为偶尔的一次“奢侈”消费被取消助学资格。特别是,部分高校组织申请助学金的学生上台“演讲”,竞相“比惨”,投票选举“贫困生”,更是背离了助学金制度初衷。
此前有媒体报道,某高校一名女生因演讲的内容不够“惨”,得票不多,回宿舍后哭得一塌糊涂;有的贫困生认为如此“比惨”,有损人格尊严,不得不放弃了申请。
事实上,尽管贫困生需要物质上的帮助,但他们同样需要与人平等、被人关爱、受人尊重。当申请助学金需要以牺牲家庭隐私和人格尊严为代价时,有的贫困生宁可选择将贫困封尘起来,将诉求深藏于心底。这也使助学金发放失去了公平性。
可见,学校举行“助学金评比”,比分配不公更可怕。这显然值得涉事学校反思:摒弃“比惨大会”,使助学金更有人性,让贫困生更有尊严。
为使助学金制度更科学、合理,应放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大盘子中,通盘考虑,学校同地方政府实行信息共享,共同制定贫困生评价标准,综合考虑诸多因素。同时,有必要适当引进第三方评估考核机构,从贫困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劳动力质量及贫困生日常消费状况等方面,以数据化、专业化、科学化的评估手段和考核方法,终结“比惨大会”之类的弊端。
【来源:九派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