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知兴:为什么海外名校毕业生像下了水的面条一样软弱无力?

这些名校毕业回来的孩子,软绵绵的,内心没有力量,一个个都像面条下了水,再也站不起来了,到底什么原因?

内心没有力量,就不可能走远。如果找不到内心的热爱,找不到命中注定要做的那件事,一个人的毅力、精力、专注力都是有限的。

全文共 3563 字

阅读约需要 9 分钟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教育就卷到了现在这步田地。我是89年高考,差点就是江西省的文科状元,但我觉得自己小时候,也就用了三成内力而已。我有大把的时间看闲书,也有很多学习之外自己忙乎的一些无厘头的事儿。

在座的各位家长,如果跟我有类似的经历,就知道我在说什么对吧,我们什么都没耽误:下河摸鱼,上树抓鸟,什么事都干,照样好像也能考出来。

但为什么,慢慢地就卷成这个样子了?把孩子们卷得死去活来、半死不活。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 本文作者肖知兴教授在致极学院的校园开放日上演讲

看了这三个现象,

卷到底有什么意义?

大家肯定经常见到,初三开始,高中尤其是高三,孩子们基本上都卷得面无血色。如果说,这么卷下去,卷到最后,有个大红包发给你,那也值。就像山顶有个无与伦比的宝藏,那我就爬吧。但事实呢?根本没有大红包,根本没有什么宝藏!

为什么这么说?我分享三个我观察到的现象。

第一,我辅导的那么多企业家,他们的成就和他们的学历基本是成反比的。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做到300亿、500亿非常从容。就怕浙大毕业、交大毕业,怎么说都不开窍。

其实很简单,做企业拼的是什么?拼的是领导力,拼的是用比你自己更能干的人。名校毕业生自己有一点小小专业积累,就老拿自己那点专业积累去跟人家比,“你看他就两下子,有什么了不起”,所以这就成为了一个“障”,障碍的障,业障的障,永远挡在他和比他更能干的人中间。他自己1米6,用的人就全是1米59以下。

如果你要做数学家、做科学家,你可以卷一卷。但我们大多数人是要回到世俗生活、回到工商界来的,卷它干什么呢?真的没有意义。所以我和企业家朋友的孩子说,你不要去考斯坦福,没必要,回头你做老板,雇斯坦福毕业回来的学生给你打工不就完了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本文作者肖知兴系中国最具规模的私董会组织「领教工坊」的学术委员会主席,辅导了大量企业家

第二个我观察到的现象,是几万清北毕业生在硅谷给印度人打工。什么原因?归根到底,我们的教育,某种意义上不是正常的教育,我们是工具教育,是物化教育,是矮化的教育。它跟我们培养领导力所需要的全人教育、自由教育、潜能开发的教育,是完全背离的,格格不入的。

所以你卷到清北、卷到硅谷去,又怎么着?大家可能也看到,成都七中的一个高材生和他老婆读完名校都在硅谷工作,然后他用拳头把老婆打死了。当然,这只是个案,但你就知道他们真的不幸福,各种原因,不幸福。

第三个观察更是让我心痛。大家知道从哪一年开始,中国人开始手头有钱,能够负担到美国去上名校的本科?大概是从05、06年,奥运前后。再往前,中国人不太能付得起美本学费,像“哈佛女孩刘亦婷”什么的都是靠的奖学金,包括我自己读博士,也是靠奖学金。

这么一算,到现在将近20年过去了,逻辑上来讲,如果读美国名校确实能够让人如虎添翼、培养出精英人才,这些精英在各行各业上应该已经崭露头角了吧?甚至,我们新闻里应该天天看到的都是这些人了吧。

我实话告诉你,至少我熟悉的圈子里,一个都没有。

基于这三个观察,我总是感慨:为什么要去卷?没有意义,毫无意义。如果我们真正考虑为孩子着想,而不是把孩子当成一个光宗耀祖的工具,当成一个和同事吹牛带来面子的工具,就真的没理由把他送去内卷。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名校毕业生内心没有力量

到底什么原因?

这些名校毕业回来的孩子,软绵绵的,内心没有力量,一个个都像面条下了水,再也站不起来了,到底什么原因?

肯定有很多维度,但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的青春期太压抑了

在国内,不管你考IB还是考AP,都是很累很累的一件事。比如AP,初三高一就得考出人家本科的水平来,考4-5门还不够,我们中国孩子一般要考8-10门!所以他们应试那段时间的压力特别大。然后到了美国,出于各种原因——女孩子还好些——男孩子其实是非常吃亏的。要面对语言、体育、社交等重重的困境。所以实话说,在这层层压力下头,孩子是很难找到自我的。

还有很多别的原因,比如没有建立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我需要说明,认同不是认可,它是两个概念。你可以认同一个文化,但你不认可它很多维度,你想去改变它、提升它。就像子不嫌母丑,你认同你的母亲,但不代表认可她做的所有事情。没有文化认同,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标签: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