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和“8×3”,到底有没有区别?

3个盘子,每盘8个水果,求一共有多少个水果,列式计算是3×8还是8×3?这样一道小学二年级的数学题,成为最近的舆论热点。有家长对老师的判题很不理解:为什么3×8是错的?结果都一样,顺序很重要吗?还有家长称,自己读书时,这两数相乘不分顺序,只要结果对,都能得分。

虽说这是三十多年前学得的知识,我仍清楚记得:乘法中的被乘数和乘数,是有特定含义的。这道题的正确解法应是8×3。8在前,是被乘数,代表单份个数;3是乘数,代表份数。8×3是3个8连续相加。怎么会有争议呢?

查看网上讨论,发现有网民与我记忆一致,也有网友斩钉截铁地说:顺序无所谓,两者都没错,这就是老师教的啊。老一套教法早就改了。

真是这样吗?为证实这个说法,我到网上找相关证据,发现此说不假。这个很基础的小学知识,在大多数时间里都很一致,只是在二十多年前,才被修改。

先说被乘数和乘数。中国古代数学很早就有乘法,但没有清晰的乘数和被乘数的概念,以至于很多人认为,这组概念源自苏联。但根据教学刊物《小学数学教师》副主编陈洪杰研究,早在民国初年,数学教育家寿孝天(寿孝天的叔叔,即是鲁迅笔下三味书屋馆主寿镜吾先生)编撰《新算术》,就对乘数和被乘数作了区分。被乘数指单位数量,乘数代表份数,两者意义大不相同。

这样的约定被推广适用,沿袭至新中国成立后。考察那时的小学数学作业,很多题目都出自生活中。如每辆卡车装米25包,4辆卡车装米多少包,解题为25×4=100,没什么争议。

指出这些不是说过去长期这样用,就一定是对的,而在于指出,乘法是一种份数关系,被乘数和乘数各有特定含义,它们是约定俗成的。英美数学教育里也有这个习惯,只不过份数在前,单位数量在后;中国(包括台湾地区)则规定,单位数量在前,份数在后,这样的习惯在一百多年前就已形成。

两种习惯谁优谁劣并无区别,共同点在于,对乘法的本质进行确认,不同位置的数字,有不同的含义。到了1990年代,这种长期约定俗成的规定遭到质疑,并最终导致教材修改。

“旧式乘法”和“新式乘法”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主编刘坚发表在《小学教学》的文章回忆,1993年的某天,时任北师大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阎金铎教授与刘坚交谈,他提到:“你们搞数学教育研究,现在的小学数学课本怎么回事?”

原来阎金铎的外孙女抱怨,在“3个小朋友,每人4块糖”的教学中,老师要求区分被乘数和乘数,算式应是4×3。阎教授认为,这是在“折腾”孩子,理由是:低年级严格区分乘数与被乘数,中高年级学交换律后,两者可以调换顺序,成人解题时谁在意这件事?

阎金铎是北师大“五四”学制教材编委会总编,当时被教育部聘为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委员。他的话语不能不引起重视。刘坚就此发现,也有其他专家持此观点,例如北大数学教育专家张景中,理由与阎金铎类似,认为没必要人为增设难点。

次年,北师大的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第1版,率先取消了被乘数、乘数这对概念及对其位置的约定。也就是说,“3个盘子,每盘8个水果,一共有多少个水果”这样的题目,3×8或8×3都对,没有区别。这样的改动长期延续,一直到2024年。

北师大教材在行业内有极大影响力,第二年,北京市海淀区教委选用该套教材,选取二里沟学区23所学校进行试验。国内多地省市教委也陆续接受了北师大的方案。

2001年,教育部发布《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乘法部分有具体标注:3个5,可以写作3×5,也可以写作5×3。3×5读作3乘5,3和5都是乘数(也可以叫因数)。从此,“被乘数×乘数=积”及其含义约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这一教学改革推广是逐步推进的,这就导致后来很多父母知识不统一。很多网民自嘲互嘲,根本原因在于:许多人学的是“旧式乘法”,还有人接受的是“新式乘法”。

数学教育应重逻辑思维训练

2025年秋季学期,国内主流小学数学教材(如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等)明确要求,乘法算式需遵循“每份数量×份数=总数”的书写顺序。如此一众有影响力的教材出版社集体调整,背后应有原因。

“新式乘法”推出二十余年,为什么改回去?网民和小学教师认为,这属于瞎折腾。不过,从数学教育的目标看,区分乘数和被乘数,并约定不同位置含义,似乎更为合理。

乘法的本质,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运算,规定算式顺序,更是对数量关系的精准表达。以“旧式乘法”为例,“8×3”对应“8+8+8”(每份8个,共3份),“3×8”对应“3+3+…+3”(每份3个,共8份),两题答案一致,但意义截然不同。

一个简单的数学约定,能让学生明白这背后的不同逻辑。这样的训练是有价值的。往简单说,日常生活的乘法运用,几乎都是份数关系。前面提到“卡车装米”题,人们很容易在脑中浮现出25×4的算式。即使稍微复杂,也能应用解题。例如“一拖拉机每小时耕地1/3亩,30分钟耕地多少亩”,简单换算就能列出1/3×1/2的算式。

这样的理解和训练,对提升数学思维大有好处。数学题中还有大量计算模块,例如路程=速度×时间,工作总量=效率×人数,乃至鸡兔同笼,其实都是份数关系。份数关系是线性关系的最简单雏形,是学生迈向复杂概念(如倍数、矩阵、函数)的基础。

把乘法的本质说清楚,贯彻于日常训练,无疑对日后学习大有好处。就以小学为例,稍后的除法教学,其实就能用到份数关系。

除法的分配计算,被除数是待分配的总量,除数则是分配单位,商则是单位数量,这正与乘法形成逆运算。小学的除法教学,目前还保留这些内容,而以“太难”为由,将乘法的份数关系模糊化,其实是站不住脚的。

正如前面所说,规定哪个为被乘数,哪个为乘数,以及谁前谁后,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明确的规范,并以此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所谓的“顺序无所谓”,让乘法算式变模糊,也让学生放弃思维训练。乘法变成纯计算工具,而不是某种思考过程——这无疑降低了学习的乐趣。

此前教育部课程标准的修改,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严格的数学规范确实会让一些学生出错,老师教起来也吃力。将规范一举取消,所有人变轻松了,学生考试也不容易出错。但这个过程中,教育的目标被牺牲了。

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应试者,而是培养思考者。一个简单的数学规范,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长期的数学计算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思维训练。这样的规范被长期抹去,令人遗憾。如今去而复返,虽说过程不明所以,总算是一件值得赞许的正确之举。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陈兴杰

责编 辛省志

标签: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