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7日,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约翰·克拉克、米歇尔·德沃雷和约翰·马丁尼斯,因为他们“在电路中发现了宏观量子隧穿效应和能量量子化”。
简单来说就是,三位科学家发现微观粒子可以像幽灵一样穿过理论上无法穿过的“墙”,而且能量的变化不是连续的,而是像上楼梯一样,一级一级地变化的……
量子世界的事情,突然打破我们习惯的认知。
那些大家觉得肯定正确的“道理”,到了微观世界开始不起作用了……
这个发现不仅仅是改变常识,它还可能造出量子计算机这样的新技术、黑科技。
就像《三体》里的“火鸡科学家”——
我们就像农场里的火鸡,用自己有限的感官,以为自己看到的世界就是真实的。
科学家们在很小的电路里观察到量子行为,直接打破了“物体不能穿墙”的常识;
更有意思的是,当实验证明了这些“像奇幻小说一样的事情”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却是“这不科学”……
但科学最吸引人的地方正在这里!
它总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比如免疫细胞的“刹车”机制、量子纠缠的超距作用,以前都像是科幻故事里的情节,现在却都写在了诺贝尔奖的证书上。
当我们课堂上还在用经典物理那种“一定怎样”的思维教学生,前沿科学早就进入了“像魔法”一样的时代——
教育的真正问题不是知识更新太快,而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跟不上时代的变化!
现在的教育太依赖所谓的标准答案了。
科学家们在庆祝又一条常识被打破时,我们的孩子还在为考试中的“标准答案”拼命学习。
比如某重点中学的物理课上,老师还在说“能量守恒是绝对真理”,可获奖的科学家们早就在实验室里看到了“能量不守恒”的量子现象。
这就让人思考,我们是不是在用过去的想法,教现在的知识?
更需要注意的是,教育体系还在有意压制“反常识”的思维。
某地初中物理统考有一道题:
“电子能不能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
标准答案竟然是“不能”——
这直接否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
批卷老师还很肯定地说:
“考纲里没有量子力学。”
这种非要“确定无疑”的想法,是在把下一代培养成“认知上的火鸡”。
那该怎么改?我这里提三个具体建议:
一是在课堂中加入“量子思维”。
去年我看到某小学的科学课,每周固定观察一个“违背常识”的现象,比如超导悬浮,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
我当时就特别高兴的肯定了他们的做法。
二是重新定义“错误”。
一所示范中学试过“模糊评分法”,在开放性题目中设置多个合理的答案范围,结果学生反而更愿意挑战难题了。
三是练习“提问能力”。
比答案更重要的是问题本身,比如我熟悉的一所中学,要求学生每周必须提出一个让老师回答不上来的问题,我当时就对校长说,你这小改革将来一定会有大作用。
教育的真正意义,可能就是告诉下一代,今天课堂上说的“荒唐假设”,也许就是明天诺贝尔奖的基础。
等到孩子能坦然地说“老师,我觉得课本这里错了”,那才是教育真正成功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