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越来越不心疼父母,变得冷漠凉薄?看完这篇就懂了…… (推荐)

作者:主创团·牧青野

上周末,我身体不舒服卧床在家。

儿子上完补习班回来,喊了声“妈”,听我说病了要休息会,就自顾自去吃饭了。

吃完饭,他走过来:

“妈,手机在你那边吗?我玩一小会。”

看我没搭理他,他停顿了下,走到床头柜拿起手机就出去了。

过了会,沙发上传来他嘿嘿嘿的笑声。

那一刻,也许是情绪上来了,我的眼泪刷一下滚了出来,又气又委屈,硬生生忍了十几分钟,最后还是冲出去:

“你妈我病了,你就算不懂得关心我几句,最起码安安静静不要吵我!”

看他一脸懵地看着我,我继续一通吼:

“我就是养条狗,也知道在我病了时进来看看我!真不知道我怎么养了你这么个白眼狼!”

说完,我摔上门,一边脑海中回想我为儿子之前的付出,一边继续默默流眼泪。

过了很久,情绪有些冷静了,打开手机,想在网上找点同是天涯可怜妈的安慰,结果就刷到有人在“为什么很多孩子不会考虑父母的感受”下,写的一个回答:

“我以为你作为父母,因为经历过我的现在,所以能懂我,能体谅我。

可是,你却总质问我作为一个孩子,为什么不去考虑你的感受?”

不看还好,一看我立马又炸了——

怎么了?因为我是父母,所以我就必须要把孩子的感受放在我之上?

怎么了?因为我是父母,所以我就活该被孩子忽视感受?

我正生气,手机“叮”的一声,一看,是儿子发的微信:

“妈,对不起,我看你在休息,就想着别打扰你。

我今天上了一天课,有些累了,才想玩会手机。

那我去写作业了,有事你叫我。”

要不怎么说当妈的总是这么不争气,孩子稍微说句暖话,就自己把自己哄好了。

这不,我又开始自我PUA了,觉得是我误会他了……

事后想起这件事,我还是挺自责的。

因为这样“误会孩子不考虑父母感受”的事,在我和儿子之间经常上演,但并不是每一次,我俩都能好好沟通、冰释前嫌。

尤其是往下继续刷网友的回复时,看到的内容,更是让我后怕不已……

很多孩子,可太考虑父母的感受了

有网友说,不是孩子不考虑父母的感受,而是孩子一直在考虑父母的感受。

不想让父母为难,所以看见好吃的、好玩的,尽量忍着不开口朝父母要。

因为父母说了,他们养自己太累,所以努力学习,努力找工作,努力减轻父母的负担。

还有人说,孩子有时候是很无辜的,因为没有按照父母期待的那样去懂事,就会被贴上白眼狼、累赘、没良心的标签。

这个标签,还会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一次次被父母拉出来反复强调,以便论证父母说得有多对,而孩子有多错。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儿童青少年教育专家陈默老师曾说过这样一个观点:

“当一个孩子渐渐拒绝和父母沟通,排除一些极端的青春期问题,大多是因为孩子不被理解,心情无法到安宁的状态,所以才出现我们不想看到的行为表现。”

不想让孩子越长大越对抗父母,父母就要在之前的养育中,少说负面的话,多说正面的、理解的、积极的话。

虽然说,道理都知道,但在真实的养育中,却常常会忘记这一点。

就像一位妈妈分享的,她在公交车上看到的一幕:

一个小学的孩子,坐在妈妈身边,努力说些自己觉得有意思的话题,想逗妈妈开心,和妈妈聊聊天。

可妈妈也许是因为工作不顺心,也许是因为生活太辛苦,也许只是因为想有点空闲时间,放空下自己的大脑……

所以一直敷衍地和孩子有一搭没一搭说着话,甚至表现得有些嫌弃。

渐渐地,孩子不再说话了,闭上嘴,无聊地看向其他地方……

当时看到这段分享,不知怎的,脑海中立马浮现起很多和儿子相处的过往:

3岁,他小心翼翼端水给我喝,不小心倒了一身,我骂他一点都不给我省心;

7岁,他第一次考了99分,我表面安慰,但还是遗憾地说他怎么不知道细心点,好拿个满分;

13岁,他不是那种天生学霸,努力很久,也只能是个中等生,我虽然嘴上说我心态好,但还是嫌弃他不知道给我争口气……

可是,虽然父母只是嘴上说得狠,心里却很少真正觉得孩子坏。

孩子,却是有一个“记账本”的,他们的“账本”里,会贴满你对他的负面标签。

当你真的有一天静下心摊开这沓“账本”,就会发现,孩子之所以现在变成了父母口中的样子,其实一切早有迹可循。

❕ 该图片可能由AI生成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一个人的身体,承担不了两个人的灵魂

当然这并非是要把所有问题都推向父母。

为人父母,本就是一场苦修,负重前行,还在努力为孩子撑起一片天。

只是,只有清楚了问题背后的根源,亲子关系才能有向更好迈进的可能。

正如心理学中的“海格力斯效应”所说的——

大力士海格力斯,被一个袋子绊了一跤,他气不过,踩了袋子一脚,可袋子越踩越鼓,最后甚至鼓到挡住了他的去路。

亲子之间如果也陷入对抗的权力之争,冲突就会不断。

越对抗,越强化;

谁痛苦,谁改变。

1、受限于“权力意识”,父母可能会认为自己的感受应该高于孩子

《深度关系》中,写过一个观点——

“父母在管孩子时,有难得的自恋被满足的时刻,你可以肆无忌惮地指挥、控制、攻击孩子,你太强大、太有权利了。

而在现实生活中,你很少有空间可以得到这种满足。”

深有同感。

有些父母在成年人的人际关系中,很少有机会站到自恋的高位,或者说很少享受到掌控一件事的感觉,所以他们会用指责、控制、贬低孩子的方式,去换种方式享受这种感觉。

比如教孩子“你看你做得多不好”“你看我是多么好的父母”……

就像网友@三人行所说的: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中国的孩子很少体谅父母的感受?

那是因为有些家长希望孩子能抛却自己的感受。

当孩子的表现和父母的需求相符时,就被认为是自主;当孩子的表现和父母的需求不相符时,就会被认为是不懂事、是叛逆。

就像我爸,从小最爱对我说两句话‘以我多年的经历’‘你老子我养你这么多年’,他之所以有这种心理,一是认为他给了我生命,所以有权主控我的人生;二是觉得做父母的,天生在阅历上就不应该输给孩子。”

“一个人的身体,承担不了两个人的灵魂。”

别用我们的焦虑和不安,去绑架孩子的行为。

其实仔细回忆下,你就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越是在社交、生活、工作中游刃有余,和自己的焦虑与不安早就达成了和解的父母,对待孩子的耐心、尊重、理解,大概率程度上会更高。

我们的人生功课需要自己去修行,父母不玻璃心,不焦虑,才会以坦然的姿态去客观面对孩子的行为。

2、不要低估我们偶尔出现的恶意揣测孩子的想法

说点扎心的话:

有些时候,我们对孩子是有种说不出口的“怨气”的。

而这些“怨气”,有时会诱导我们去带点“恶意”地揣测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

这是人性使然。

或者,我们可以先不把自己放在父母的角色上,而是放在孩子的视角——

回忆下我们的童年,你有没有遇到过那种“有委屈说不出”的时刻:

比如:

父母生病,好心问他们要不要去看看医生,结果换回一句:“你就知道乱花钱,一点都不心疼我们挣钱不容易”;

快快写完作业,想帮父母干点活,结果被骂:“我们一天这么辛苦,就是为了让你好好学习。你倒好,写完作业不知道做会卷子,光想着偷懒不学习。”

李玫瑾教授曾说:

“很少有孩子,是天生要和父母作对的。

他们青春期的每一个过度叛逆行为,都来源成长中的长期被忽视、误解和打压。

❕ 该图片可能由AI生成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父母修好自己的课题,孩子才能走近父母

做父母的,大多数的初心都是为了孩子好,谁也不是天生的完美父母。

所以难免在养育中,或多或少,在某些时刻,会无意识地因为情绪、压力、创伤等激发一些负面意识。

当然,这种情况并非无解:

1、请无论如何,先照顾好自己的感受

有一份网传图片,指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创伤。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你看,谁都有自己的脆弱和不足。

先“拾掇”好自己,别用太过疲惫的情绪,和太过被透支的焦虑去面对孩子。

你会发现:

所有当下的着急和被困住,只要能缓一缓、慢一点,即使只是一小会儿,就会发现,情绪过去了,很多事情会有新的更正向的解决方向。

所以很想对所有父母说:

请一定一定,先照顾好自己,当你把自己照顾好了,你才有心力用更正能量、积极的态度去影响孩子。

2、被爱和肯定的标准不是优秀或懂事,别把需要和被爱搞混了

蔡康永说:

“有的人看见你哭,会先抱住你;

有的人看见你哭,还要和你讲道理,甚至脾气比你还大。

所以,这日子怎么可能和谁过都一样呢……”

养育亦如此。

记得在我孩子小时候,我曾发过一个朋友圈:

“我在养育中最大的感悟,就是孩子是一个完完全全和你不同的人。”

因为不同,所以对很多事的理解和思考也是不同的。

有了不同,就容易因未达成期待而产生误会。

但我们感受孩子的爱,和孩子满足我们的期待,不应该是对等的。

别揪着小情绪,一遍遍内耗自己和孩子。

也别怀疑孩子天然的爱。

如果当孩子的表现,和我们的期待不符时,坦诚告诉孩子你的需要。

或者说,当父母的心大一点,用“过来人”的高认知,多包容一些孩子的“失误”,你会发现,那些被困扰的亲子问题,真的不是什么大事。

总而言之,只要父母不过度付出,不自我感动,不以己度人,不反复抱怨,适当分享小情绪,以身作则引导孩子表达爱……

你会发现:

你不用做得很多,你只需真实地打开自己,孩子就能自然而然地走近你,你们的相处,也会更自如自在……

标签: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