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征集AI论文,被评纵容学术不端,专家直言AI不能创新

本文编辑:安安

今年10月7日,华东师范大学发起了一个由AI做主笔的论文征文活动,活动要求被征集的论文由AI完成假设、设计、分析与撰写的全过程,评审环节也由AI和专家共同参与。更值得关注的是,作者在提交论文时,必须详细披露AI生成内容的全过程,包括所使用的AI工具、指令设计、修改迭代等关键信息。该活动一经发布,便犹如一颗子弹,精准击中学术界不愿面对焦虑和恐慌:AI正一步步渗透到学术研究的各个环节,距离AI取代科研人员还有多远?

图:华东师大在微信公众号10月7日发布征文活动

01

AI目前不具备创新性,只有低层次的人文学科研究者才容易将AI所创作的内容奉为学术佳作

华东师大的AI征文活动一经公布,便引发了大众的两极化观点。支持方认为,这次征文活动是构建人工智能时代学术规范的重要尝试,是科学研究第五范式的实质性探索,有助于培养适应AI时代的学术人才。

“科研范式”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的,主要是指科学研究群体共同遵循的世界观和研究方式,是保证科研活动高效、有序开展的一种普遍准则。科学研究范式经历了四次重要演变:经验范式、理论范式、计算范式和数据范式。有学者推断AI主导的研究模式或许正是第五范式的雏形,但学术界尚未对此做出定论。

而反对者指出:AI缺乏真正的创造力,本质只是对既有知识的归纳重组,难以产出原创思想,鼓励AI写论文可能变相纵容抄袭;学术的价值不只在结果,更在于人类在研究中的思考与突破;一旦过度依赖AI,人类的思辨与创新能力可能退化。

图源:公众号“美的旋律”:《华东师大“以人工智能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征集,究竟想干什么?》一文部分截图

对此,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认为,华东师大主办的征文活动让AI作为学术研究的“主笔”,其核心作用应是为了撬动研究者去学习和掌握如何使用 AI,并借此提升学术研究的能力与效率,并非是鼓励学生用AI代替自己进行思考和创作,AI应被定位为提升效率与完善表达的工具,而不是替代学术创新。

以ChatGPT、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神经网络,是人工智能的重要方向,其本质是对知识组织方式的革命性跃迁。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刘永谋表示,人工智能是对人类知识的总结、提炼、重构,但在目前并不具备创新性,无法提出新知识,只能用华丽的辞藻堆砌、重构人类原有的概念。尤其在人文社科领域中,它不具备论文的“思想”,而“思想”正是人文社科领域中的最重要、最关键的组成部分。他强调,只有低层次的人文学科研究者才容易将AI所创作的内容奉为学术佳作。关于AI是否能够创新,陈志文认为,对于多数水平有限的学术研究者而言,AI参与学术研究像是在生产新知识,这也让大家不禁反思:

“我们有多少研究生,具备真正产出新知识的能力?”

陈志文提到,生成式AI近两年的发展暴露出不少高校研究生学术研究水平的问题,在学术逻辑性与体系严密性上,AI的表现往往优于他们。AI就像“照妖镜”,让大量缺乏创新、无法解决实际问题、既无现实意义也无理论价值的研究原形毕露,从而推动学术界进行一次必要的“清理”。他引用清华大学张钹院士的话,与计算机、互联网提升效率并催生新业态不同,人工智能在许多岗位上呈现“平替式”直接替代,因而更为残酷,但即便如此,社会也终将适应这一变革。

图源:视觉中国

02

即使AI获得论文署名权,研究成果依然属于背后的研究团队

华东师大所举办的AI论文征文活动其争议之一在于论文的署名权。让AI做第一作者引发了大众不少担忧,一方面,AI不是法律和伦理上的“责任人”,如果出现了错误、抄袭或捏造数据的情况,届时无法追责;另一方面,功劳划分也变成难题——AI生成的论文成果是属于提供提示与把关的人、训练模型的团队,还是AI本身?这些难以确定。

刘永谋认为,让AI参与署名本身并非完全不可接受,比如用AI创作的小说、剧本等,甚至将其列为第一作者在原则上也有讨论空间。作为新知识的载体,学术论文与文艺创作有客观性方面的重大差别,学界对“AI是否具备署名资格”仍存在争议,至今并无定论。不过,他也强调,目前国内主流与重要学术期刊对论文作者资格与科研规范要求仍极为严格,普遍反对AI以作者身份署名,并对AI在学术研究的使用中设有明确且严格的限制与披露要求。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源:视觉中国

而对于部分人认为AI所创作的论文不再有“人”味,缺少人文关怀。对此,刘永谋认为,论文的本质是新知识的承载体,其核心目的在于扩展人类知识,而非传达情感或个体体验。与文学创作不同,论文的写作有严格的行文标准和格式要求,但无需必须具备“人味”,当然这与部分学者有自己独特的行文风格和写作逻辑不矛盾。

03

在论文写作中,AI只能当作提升效率与能力的工具,不可长期依赖

近几年,AI深度参与学术研究已成常态。去年7月,由谷歌推出的 AlphaFold 被视为加速科学发现的里程碑;另外,根据媒体“智东西”10月13日报道,西湖大学推出的“AI科学家”DeepScientist 在前沿任务上展现超越人类 SOTA("State of the Art"的缩写,指在特定任务或领域中当前最先进的技术水平或方法)的潜力,仅两周取得相当于人类三年研究的进展。AI已不仅是提效工具,更在部分领域成为不可或缺的研究助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源:视觉中国

然而,在教育实践方面,我国高校的学生还在为如何降低论文的“AI率”而苦苦挣扎。刘永谋指出,目前并不存在百分之百准确的论文“AI率”检测工具。AI是基于统计学规则将人类的数据进行排列组合,本质是模仿人类的语言。各机构对“AI率”的检测标准不一致,过度追求低“AI率”指标并不合理。尽管如此,他并不鼓励学生使用AI进行论文写作,他强调让学生自主写论文的核心目的是通过写作训练学术基本功。学术训练包括帮助学生独立完成选题、梳理文献、构建论证、规范引用与清晰表达等的全过程,这些能力无法通过“外包给AI”获得。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源:某社交平台网友对论文“AI率”的质疑

另一方面,陈志文认为,应与时俱进看待AI等新技术的使用,完全禁止学生使用AI并不可行,而且违背时代发展大势,加剧“数字鸿沟”。但AI参与论文写作的关键在于制定更包容的规则,引导人们把AI当作提升效率与能力的工具,而非依赖的拐杖,否则容易在“温水煮青蛙”中被淘汰。谈及使用AI写作,他表示自己曾用AI润色一段文字,AI给出的用词确实优于原稿,但他能判断其优劣、理解改进之处,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认知与能力。这种在使用中“看见差距—理解原因—内化提升”的过程,才是人与AI协同的正确姿态。

目前,AI正在深刻改变学术研究的面貌,也许我们很快会拥有“无所不知”的模型,但却不一定拥有“为何如此”的判断与担当。面对AI给出的答案,我们的研究者是否真的敢于对结果说“不”、对证据说“再来一次”、对结论说“为什么”。

关于“AI当论文第一作者”,你怎么看?也欢迎在评论区交流你的思考。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新闻教育独家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欢迎个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标签: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