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学生悼念恩师,配图杨振宁自信微笑看镜头,天才分等级的时代

世界著名的中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老先生去世,享年103岁。

他跟李政道教授在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老先生是世界级的财富

杨老去世的消息传出后,他在世界各地的学生纷纷怀念他。

60年代曾是他学生的一位印度网友,上传了一张当年他自己拍的杨老的照片。

当时是毕业典礼,照片里的杨老非常自信,面带微笑,身旁是他的同事。

“惊闻杨振宁教授逝世,深感悲痛。杨振宁教授是 20 世纪物理学的杰出人物,他重塑了我们对宇宙的理解。

杨振宁刚拿了诺贝尔奖不久,我自己很荣幸成为了他的学生。

我的群论和黎曼几何,都是从他那里学来的。

他的讲课清晰明了,才华横溢,令人叹为观止。

他拥有一种罕见的天赋,能让抽象的数学变得自然而然。

我至今还记得他坐在黑板前,冷静精准地讲解深奥的理论——从不浮夸,总是深思熟虑。”

钱学森和理查德·费曼

杨振宁李政道在很短的时间就获得了诺贝尔奖

比杨振宁的老师还要早。

他在40年代中期才去美国,1957年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而提出“钱德拉塞卡极限”的印度裔天体物理学家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是杨振宁的老师之一。

在杨老得奖前,钱德拉塞卡每周都会从叶凯士天文台开车两个小时来给他和李政道上课,旁听的学生里有已经拿到诺贝尔奖的大佬恩里科·费米,还有著名的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即创作了《暗淡蓝点》的那位。

钱德拉塞卡是在1983年拿到了自己的诺贝尔奖,而著名的理查德·费曼则是在1965年获得了诺贝尔奖。

杨老的朋友圈,随便一提,都是人类科学进步史上响当当的名字。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而他,是外来者出身的佼佼者。

为什么这么说呢?

外网有个说法,说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多个世纪都牢牢占据了科学发展前沿的势头,大有一种主导的趋势。

你看早期许多排名上面,西媒写的都是一大群外国人的名字。

比如在西方,通常将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玻尔兹曼、普朗克这5人视为“物理学历史的前5名”,对于杨振宁的出现,他们很难排除出去,只能找借口说列不进去

诚然,这些有名的西方物理学家的成就的确很出色,但也有过誉的例子。

比如,霍金。

对比他的名气,和实际的物理学成就,你会发现特别不相符。

不太懂物理学的普通网友甚至想知道霍金和杨老谁更厉害,一般这个问题里总会有一个清晰的回答:杨振宁远在霍金之上!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杨老和李政道教授拿诺贝尔奖之前,极少有华裔物理学家在世界的舞台上展露头角,

宇称不守恒仅是杨老诸多贡献中的一个。

他的杨-米尔斯理论是现代粒子物理学的奠基性理论,杨老的光芒很耀眼,一露头就取得了奠基性的进步,并迅速获得了全球的认可。

他在物理学上的贡献是具有划时代开创性的,他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含金量很高,后续再拿这个奖的人在成就方面都比不过。

物理学进入到现代以后,想要突破变得极为困难。

得到一个突破性进展,至少需要100亿美元和一万个出色的物理学家做配合的代价,才能实现。

物理学其实是一个很深奥的学科,普通人其实连物理学入门的理论都整不明白。

试图对自己不理解的领域的大佬,进行排名和评价,都是不合时宜的。

可我们要知道的一点是,物理学分很多个领域,很多人只能专注于一个领域,但杨老在多个领域的贡献名列前茅。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西媒主流舆论可能不太愿意谈及杨老的综合贡献,

有他们自己的私心。

但更多其实是因为物理学太难懂了,整个社会只有极少一部分人才会在报考大学时选物理专业,而杨老的东西则是这个专业的硕士才能接触到。

能看明白杨老理论的人,凤毛麟角。

因而也有一个声音说,如果在鼎盛时期,让他和爱因斯坦比,后者可能会被他打败!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当然,以上比拼排名和科研实力的话,都不够严谨。

因为物理学家是无法进行排名的,因为这个学科的难度和发展趋势摆在那。

但在这里,还是想说我很佩服杨老的实力,也因为能跟他处在同一个时代而感到荣幸。

本土走出来的中国天才

在中国近代史时期,诞生了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他们在建国后都投入到了报效祖国的队伍里。

他们出色的能力常常让我们惊叹。

他们无一例外是天才,而且跟当下的天才,有本质上的区别。

老一辈的天才,能力强到很可怕,从0到1的突破,很难,但是他们无一例外都做到了!

而钱老和杨老,是那一辈天才里面的天才。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翻译家许渊冲在书里提到过杨老从小就过人的资质。

杨老从小就是文理兼容的天才,记忆力惊人,四岁会认3000多个字,5岁就能将《龙文鞭影》背的滚瓜烂熟。

6岁时他父亲从美国回来,已经看到了儿子身上过人的聪敏,“领悟能力很强,能举一反三”。

去海边散步的时候,杨老总是捡那些极小但却很精致的贝壳。

因而他父亲常说“振宁的观察力异于常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杨老打小读书就不费力,7岁上三年级,初中的暑假跟清华的学生学《孟子》,全能背下来。

这让许渊冲很汗颜,自己是文科生,都是只记得开头几句。

高二的时候考西南联大,2万考生他考了个第二名。

上大学读原本的《悲惨世界》,一边读一边翻译成中文给弟妹听。

他在读书方面,真的是方方面面都是降维打击。

当然,也有不那么愉快的事情发生过。

许渊冲在联大念的是外文系,杨老念物理系,叶公超是他俩的英文老师。即便专业不同,在英语考试里杨老还是拿了第一名,许渊冲比他少1分。

虽是物理专业的学生,但杨老的英语极好。

曾经就一个语法问题请教叶公超老师,“有的过去分词前用be,为什么不表示被动”?

杨老对异常的现象敏感性极强,然而叶公超却不屑回答,反问学生“Gone are the days”为什么用“are”?

从这以后,杨老都不直接问叶公超问题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几十年后,杨老跟许渊冲见面后,坦言自己在西南联大本科,以及随后硕士2年学到的东西,比起美国最好的大学,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杨老的老师们都是相关学科在中国的带头人,

力学老师是周培源,电磁学老师是吴有训,微分几何的老师是陈省身,本科论文指导老师是吴大猷,硕士论文导师是王竹溪。

杨老觉得本科时期学到的场论,比他去芝加哥大学学到的还要高深得多。

国内老一辈的学者,在融贯中西方面,总是能发挥出中文教育的优势。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标签: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